吴洋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是石头,是什么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在吴洋看来,画石头也是在画心,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强的的视觉冲击力,这也和她的女性特质有着某种联系。
“心裹霓裳•石沁花”吴洋个展将于2013年9月7日15:00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这是吴洋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批评家康俐担任策展人。
展览汇集了吴洋2006-2012年期间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架上油画,装置及影像作品等。展览将持续到9月22日。
设计过花布,担任过时装设计师,创办过自己的时装公司,从事过美术教育,曾旅居海外,吴洋的丰富经历似乎都在等待,等待一个灵感的触碰。2006年生活在加拿大的她,深深的被北美大自然中四处可见的石头所吸引,不去看它的坚硬、粗犷,只去体现自己最熟悉、本人特质的东西。这种艺术创作让吴洋痴迷于自己营造的空间,去营造自己的心情;这种艺术创作体现女性特质,但是无关乎“主张”和“权利”。
创作:石头给予灵感,展现内在特质
记者:此次展览是您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集中展示,创作主体为“石头”,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画石头的?
吴洋:这个主体是我生活在加拿大期间开始创作的,从2006年到现在。
记者:当初石头给您什么样的灵感触碰让您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
吴洋:北美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像一股强劲的风一扫所有的浮燥,做作。第一次真正面对大自然,天上的云,雾中的山还有四处可见的石头,它们再也不是画儿上的东西。特别是那些石头, 我被它们的外表,它们之间的梳密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的肌理变化深深吸引了,于是开始画这个主体。
记者:石头是坚硬的、粗犷的象征,而您却给她穿上象征着柔软、细腻的精美布衣,以花作饰,您当初为什么会想着做这样的一个尝试?
吴洋:写实的去画某样东西,肯定不是我做的事。我喜欢在作品中加入强烈的主观成份。从一开始画石头,我的专注点也许并非石头的坚硬,粗旷,而是它的可塑性,它可以让我充份发挥,变化。把我内心最熟悉的,最能体现我本人特质的东西体现出来。
记者:准确点说您的尝试更类似于一种“化学实验”,您当初肯定很期待“实验”之后的“化学反应”,很庆幸的是您的实验成功了,您将两个本不协调的元素协调的融合了,能否分享一下您当时的心情?
吴洋:“实验”之后,这种不协调似乎就不存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石头本身就有大自然附与的纹理,颜色。我的包裹和覆盖只是把“人”的温度放了进去。这样一张接一张的画,让自己痴迷于营造属于我的空间,营造我的心情。
记者:您有一段出国的经历,这段海外经历对于您的这种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吴洋:我相信影响是因为我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离开了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自己有空间在另一种语境下创作,从而产生了更自在的状态。当然,海外艺术家对艺术的那份“纯粹”,很是了得,对我有很大触动。
记者:“心裹霓裳•石沁花”,展览的名字很美,按照古汉语相对照的概念,我们是否可以将心和石头相对应,霓裳与花相对应,您画石头,实际上也是在画心,您给石头披上绚丽的外衣,实际上也是在对心做一个自我保护?
吴洋:这有点儿被刨析的感觉,我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你。你说的对,画石头亦是在画心,而我心中始终荡漾着那些安静的却也缤纷的花儿。
理念:创作体现女性特质,无关乎“主张”和“权力”
记者:观看您的画作,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主要得益于您的作品在用色上更加张扬,有着当今画坛少有的“媚”,这和您在服装时尚领域的实践中形成的女性特质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
吴洋:我对色彩确实很敏感,在读研时也专题做色彩的研究,在学院里也教授过色彩的课题,时尚领域中更要将色彩的运用放在首位,从而形成自己的色彩倾向,女性化的,阴柔的。
记者: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您的创作元素,包括“布衣”、“花”,都或多或少体现着女性特质的元素,这与石头的特质相抵触,有人将其认为是两性关系的博弈,对此您怎么看?
吴洋:我想这不是两性对抗吧,是自身性格的两面相容和妥协吧。和所有女人一样,也有柔情似水,也有坚强和判逆。这问题说不好。
记者:一位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与追求心灵自由的孤独者,这两种评价,您觉得哪种更符合您,或者您更接收哪种称呼?
吴洋:两种评价都有可以接受,前者是自然流露,后者为一种追求。
记者:在艺术界,人们常常将女性艺术家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您对这种联系有什么看法,还是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分类而已?
吴洋:是女性艺术家,不是女性主义,因为我从不把性别强化成“主张”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