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42年,为配合整个东南亚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6万将士的英勇捐躯,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2013年3月18日,库尔勒晚报在库尔勒市寻找到一位远征军老兵徐中平,并刊发了相关报道。随后,97岁的周柏华、90岁的石崇彬、93岁的牛维刚三位老兵又陆续与库尔勒晚报取得联系。随着报道的深入,中国远征军远赴异国抗日杀敌、视死如归的壮举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7月初,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邀请徐中平参加《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并以老人为原型创作了雕塑。8月中旬,徐中平老人因身体不适委托记者赴滇参加活动。按照这4位远征军老兵的嘱托,记者前往松山战役遗址、腾冲国殇墓园祭奠远征军英烈,并专访《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捐赠者、雕塑家李春华,详细了解了他的创作初衷和过程。
天山网讯(记者苏丽丽摄影报道)“中国远征军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需要被尊重,广大远征军老兵也应该得到更好的照顾。”9月3日晚,《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捐赠者、雕塑家李春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9月3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落成。这一天,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李春华以艺术手法将中国远征军行军作战的英姿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情怀展现给全世界。对于建造、捐赠这个雕塑群的初衷和过程,李春华向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让远征军英魂与青山同在
记者:是什么机缘让你有了打造《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的想法?
李春华:从事雕塑工作多年,使我有机会接触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中国远征军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深深打动了我。如今,我们的国家正逐步走向包容,我们的民族正逐步走向复兴,人们对那段历史所持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开明。于是,我萌发了为中国远征军创作雕塑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雕塑群的落成地是松山?
李春华:有了创作这个雕塑群的想法后,我于2011年到滇西考察,得到了龙陵县政府的支持。滇缅公路通往松山,松山一役尸横遍野,战役遗留的弹痕、战壕等一系列历史载体,都能直观地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为了不破坏松山主战场遗址,雕塑群选址于滇西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环境单纯,绿意环绕,意在使远征军英魂与青山同在。
婉言谢绝捐助
记者:雕塑群项目启动后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春华:雕塑群项目启动后,我开始在网上发布消息,得到了全国各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的支持。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也搜集到了大量关于远征军老兵的信息和资料。然后,我个人斥资开始创作和建造雕塑群。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都表示要捐资支持,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想让它更为纯粹一些,不愿掺杂太多复杂的关系进去。
记者:现居新疆库尔勒的远征军老兵徐中平为何会被选中作为人物原型?
李春华:徐中平老人具有代表性。在目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中,年纪最小的也在85岁以上。徐中平老人年过九旬,身体等各方面情况相对较好。老人远居新疆,从天山来到松山,这对中国远征军历史以及老人本身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他成为28名健在远征军雕塑原型中的一员。
12类方阵构成雕塑群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这个雕塑群的具体情况?
李春华:《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于2011年6月动工建造,2013年8月竣工。雕塑群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延续和发展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的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1:1.2的比例塑造。雕塑群分为将军、夏装女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远征军老兵、战马、吉普车共计12类方阵。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突出付心德(112岁)、徐中平等28位在世老兵,表达一种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的深刻理解。雕塑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材料,突出材料时代特性,结合高黎贡山系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使雕塑表面生长出生命之青苔,形成时光之积淀,让后代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根据历史影像,402座雕塑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先塑身,后塑头部。
正视和尊重历史,国家才会更强大
记者:这个雕塑群会不会再增添新的雕塑?
李春华:有这个可能。在创作雕塑的过程中,我被老兵们的事迹和精神打动,运用艺术手法将一部中国远征军抗战史推到世人面前,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老兵们是值得世人尊重的。如果以后有需要,我还会为老兵们创作雕塑,项目所有费用由我个人承担。
记者: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现场,许多远征军老兵看着自己的塑像都哭了。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李春华:面对远征军老兵,我心里更多的是崇敬和感谢。感谢他们为祖国抵御外敌所付出的牺牲,他们用平凡的生命为中国抗战史作了注脚,他们是伟大的。同时,我也在为我们这个国家在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方面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一个国家,只有正视和尊重历史,才会变得更强大。
记者手记:
耗资数百万,三年磨一剑。
“这是我们的精神归宿,感谢李春华!”坐在自己的塑像前,一位远征军老兵哭得像个孩子。
山上松涛阵阵,山下流水潺潺。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脚下,仿佛还能听到号声、炮声、军人的呼喊声,仍是一派金戈铁马的气息。在雕塑群的最后一排,有一位司号手,面容与李春华极为相似。李春华说那就是他自己,他愿在这松山阵阵风雨中,静静守候着长眠于此的远征军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