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和谐中秋·品读经典——京城书画京剧名家联谊会”在湖广会馆举行,著名书法家张瑞龄和来自戏曲领域的表演艺术家们,通过书法创作和京剧演奏,演绎了书法与戏曲的融合,给与会嘉宾送上了一份特殊的中秋节文化礼物。
书法与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们精美至极,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差别迥异,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殊途同归,颇多相似之处,都讲究传承、功力、讲究才情以及文化修养,这是它们深层次的追求。张瑞龄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两者都是线性艺术,容不得犹豫彷徨与描来改去、容不得粗心大意与敷衍了事,需要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自由地发挥,随性表达,毫无造作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作为当代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张瑞龄勤于书法的研习,他同时也是位资历深厚的戏曲爱好者。在众多好友的眼中,他不仅有一手绝妙的书法,还是位深藏不露的票友。几十年来,张瑞龄长期浸淫于书画戏曲之中,对它们有深刻的体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表示,书法和京剧联系紧密,很多京剧老前辈书法非常好,同时有更多的书画家爱好京剧,“书法与京剧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共同的审美原则,重视中庸之美,两者相融相生,共同发展”。
林语堂说:“一切艺术的闷葫芦都在于节奏与气韵。”京剧与书法在这一点上是最相通的。京剧的节奏与气韵由剧情的发展以及演员的唱、念、做、打、舞中展现;书法则用点画、结体、章法以及线条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枯湿浓淡来展示。有些书家甚至是听着京戏或听完京戏再挥毫易进入状态。对此,张瑞龄分析,书法与京剧在很多道理上也是相通的,比如书法讲究“力透纸背”,而京剧在念白行腔上也对力道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把声音送到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和“力透纸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京剧与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要互相吸收借鉴,互通有无。目前,书画界有普遍的浮躁风气,现在的艺术家应该像老前辈一样研习书法和国学,提升个人素质,回归到真正的文化轨道上。
艺术是相通的,是人的性情的表达,情感、学养、气质、性格常常融汇其中。京剧中的喜、怒、哀、乐由演员的本身的技巧精彩演绎,而书法家则求诸笔墨,肆意挥洒,他们可谓同宗同脉。比如,梅兰芳好比王羲之书风,温文尔雅、刚柔相济,处处渗透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谭派如魏碑,浑朴酣畅;余派如唐楷,清刚、细腻、精到。“无论书画还是戏曲,只要能让人在品读欣赏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作为艺术创作便是给大众最好的回报。”张瑞龄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