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机制币作为历史的遗物,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有收藏爱好者自然少不了对藏品的鉴定,于是鉴定即成为收藏过程中致关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成功收藏者首先应该明白藏品的真假及品质的高低,然而唯有正确的鉴定才是开启成功收藏之门的保证。
凡是谈到收藏就有谈鉴定的,大谈阔论的不在少数,此话说则容易做则难。其实鉴定的定义就是对事物作进一步的确认,事也好物也好,鉴定“其”是否真实可靠,掌握的“知识”便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分清“知”与“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鉴定尺度。“知”是知道,“识”是识别。比如以“知”一说为代表的,独尊史料文献,认为既然前人已经记录在案,说明流传有序不必怀疑,一切照本宣科不会有错,认为这种方法简单、轻松、有依据。然而,以“识”为宗旨的犹如推翻“天圆地方说”一样,把前人编写的文献史料一律打上问号重新考证,同时结合诸多实践经验仔细识别当下实物的真假,认为事物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好比男人本身可以证明自己是男人,女人本身可以证明自己是女人。
在大谈收藏的年代,又有多少人知道怎样的藏品是真?怎样的藏品是假呢?当然如果有了识别男人女人一样了如指掌的实践经验,鉴定钱币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目前对于藏品鉴定由“知”与“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以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其中一种人特别迷信以前的文字资料,当然多找些资料并没有错,只是错在资料本应该作为参考之用,结果不予分析全部当作证据。此举,正说明他们没有弄清楚“知”与“识”对于鉴定藏品的不同意义,“知”的含义是知道,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按一个“知”来概括,例如看到前人编写的文献,听到前人收藏的故事,即为“知”,不过这“知”只是知识的一半,如果单单凭着知道前人留下的史料,不分青红皂白而视为证据,岂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众所周知文献史料不免局限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流传的故事不免有虚构夸张,任何盲目相信前人的资料实为“无知”,可见在收藏与鉴定的问题上往往出现读书甚多反而成就甚少的状况。这种照搬照抄的坏习惯,除了以讹传讹误导他人,对于自己的收藏与买卖最终结果也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再看知识的“识”,便不同于死读书的“知”,谓之“识”是指对所知事物的重新认识,把一切知道的史料首先加以识别,并且仅作参考,另外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国情体制,民俗文化,以及近代机制币的制作工艺。综合以上这些情况再对实物进行分析,研究,考核直至认清庐山真面目,因此自古以来社会崇尚有识之士而不是有知之士。
钱币收藏与买卖也同样充满了成功的愉快和失败的凄凉,这成败的结果都源于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建议每个近代机制币爱好者,不妨共同来认识“知”与“识”的两种不同的鉴定标准,兴许有助于自身观念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