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江南,很多人会用“精致”一词来形容,这种精致现于移步换景的苏式园林,现于软糯亲昵的吴侬软语,亦或现于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的苏作核雕。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若单看这句古文,恐怕没有人会将这八扇可开启的窗与一枚3厘米左右的果核联系起来,但在明朝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中,一件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品通过文字穿越悠悠百年历史向人们展现苏作核雕的精湛技艺。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地提到核雕,很多内行人第一反应便是苏州舟山橄榄核雕。1994年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上这样介绍舟山核雕:“舟山橄榄核雕,江苏名特产品。太湖舟山橄榄核雕,闻名江南,工刻罗汉念珠”。而纵观近代舟山核雕的发展史,钟年福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从孤身学艺到桃李芬芳
燃起舟山核雕星星之火
钟年福,1927年出生于苏州太湖之滨的舟山村。20世纪30年代,他就来到了“上海滩”闯天下,在上海文玩界颇具名气的雕刻坊永兴斋当学徒。永兴斋的主人殷福根同样是舟山人,擅长橄榄核雕,手艺非常了得,当年闻名大上海,被古玩界誉为“殷派”。14岁时,钟年福师从殷福根的儿子殷容生,开始了他与核雕的不解之缘,也给数十年后舟山橄榄核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福音。
在永兴斋做学徒的日子里,师傅对钟年福非常严格。可谓严师出高徒,在这样的环境中,钟年福不仅学习了核雕,还从事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质的雕刻,练就了带有自己特色的好手艺,为日后将其他雕刻的技巧融合到核雕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新中国初期,“永兴斋”被公私合营,店中的手艺人们各奔东西。而钟年福选择应征入伍,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到舟山,钟年福替乡里收过屠宰税、在农村信用社工作过,但从未放弃过刻核雕这个兴趣。钟年福的儿子钟耀源回忆,小时候兄弟姐妹们每天晚上都是听着父亲在煤油灯下刻核雕的声音入睡。当时整个舟山村几乎没有人在刻核雕,那些在橄榄核上的一笔一划,打小就像父爱一样深深地刻在了钟年福的孩子们的心里。
1967年有村民召集民间雕刻艺人筹办舟山雕刻组,钟年福被推举为负责人。1968年凭着大队40元经费舟山雕刻组正式建组,作为负责人钟年福拿出了自己家中的橄榄核原料悉心传授技艺,和民间雕刻艺人们一起恢复了“十八罗汉佛珠”橄榄雕刻生产。
1973年,在当时吴县县政府的指导下,钟年福带领一批核雕师徒进入吴县工艺美术厂,创办雕刻车间并任车间主任。期间,他仍继续协助舟山工艺厂工作。钟年福开门徒弟钟火元,其他徒弟有谢才元、钟秀琴、周雪官、须培金等,在舟山工艺厂时指导过很多的徒弟,如今大多是核雕界响当当的人物。
在将沉寂多年的橄榄核雕重新推到世人眼前的过程中,钟年福吃了不少苦头。为了找到雕刻的橄榄核原料,他曾多次一个人背着炒米饭、刀具向大队借钱坐火车去广东采购。颠簸的火车一开便是几天几夜,路上钟年福抓紧一分一秒将刀具拿出来研究雕刻的技法。在钟年福的带领下,舟山的民间艺人们刻出了越来越多的核雕作品。
正是钟年福的努力,在上世纪60、70年代近代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属于舟山核雕的痕迹,国内多家文物单位如上海博物馆收购了舟山的核雕作品,而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将“十八罗汉佛珠”等作品销往中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佛教地区,广受国外友人的喜爱。而有了销路,舟山的核雕艺人们自然愿意继续从事这个行当,并且名气越来越响。
在这过程中,钟年福的核雕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国家级工艺美术杂志曾这样介绍他:“钟年福的作品写实,刀工清隽,以重工精雕见长,时人称之"钟派"。上世纪70年代应广州客商的要求,时任舟山工艺厂负责人的钟年福带着工具去了南方,并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花一周的时间,成功创作了“东坡泛舟赤壁”核舟,在南方的雕刻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返回苏州后,他又凭记忆再造了核舟。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核雕》一书中,作者称钟年福为“新中国核舟第一人”。新中国第一枚“核舟”的诞生是钟年福领悟核雕神韵的代表作,为舟山的传统核雕技艺开辟了新的天地,使微雕这朵技艺泉眼在舟山再度涌现。
毅然出资收购并北上推销
延续舟山核雕市场生命力
如今86岁的钟年福精神矍铄,虽然住在现代的公寓楼里,跟了他几十年的工作台和一整套刻刀仍然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没事的时候把橄榄核拿出来刻几刀是他最常做的休闲娱乐。钟年福半个多世纪对核雕的喜爱与坚守,不仅改变了舟山核雕的发展,受到了舟山雕刻手艺人的尊敬,也给他的子女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钟年福将自己的核雕手艺传授给无数舟山手艺人,其中还包括他的三个子女:大女儿钟菊英、大儿子钟耀源、二女儿钟菊仙。如今他的儿子钟耀源和女儿钟菊仙仍在坚守着核雕这份事业,传承着父辈对核雕的深刻情感。
从1975年起钟耀源就跟着父亲钟年福进吴县雕刻厂,从小的耳濡目染,很多雕刻的手法早已深深刻在他的脑海。在雕刻厂短短三年里,钟耀源就掌握了核雕的诀窍,成为了车间里的打样能手,到1986年即成为车间副主任,负责检验核雕,把好每一件出厂产品的质量关。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经济建设方向的调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经济实力收藏核雕的人非常少,精美的核雕作品鲜有人问津。舟山核雕的发展脚步慢了下来,销量也急剧下降。收入减少使得有些核雕艺人开始转做红木雕刻、玉雕等。
当转行的舟山手艺人越来越多,钟年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这样下去,核雕这门技艺就要在舟山荒废了。思虑再三,钟年福和钟耀源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自己出钱收购村里的核雕去北京上海等地推销,不论能不能卖出去,也算是为打开核雕销路延续舟山核雕生命力再出一份力。于是,一家人将积蓄拿出来背着沉甸甸的包裹走上了漫漫的推销之路。
而这条路对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过伤的钟年福来说并不好走,朝鲜战场上恶劣的天气和医疗条件使钟年福落下了气管炎的病根。钟耀源回忆,当时跟着父亲全国各地跑,凭着两个人四条腿推销舟山核雕,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路途颠簸睡眠饮食条件都很差,到了各个地方还要去文物街等地上门游说,钟年福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在一次去北京的途中病倒,病情严重到连路都走不了,父子俩非常艰难回到了舟山。
说起当时的危急情况,钟耀源如今仍然心有余悸,父亲为舟山核雕付出了太多,是时候由他来接过那一包包父亲视作珍宝的沉甸甸的核雕。为了将销售渠道打开,钟耀源常常要花三四十个小时坐火车硬座去北方,足迹遍布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街、博物馆、友谊商店。带着舟山人天生的灵气与执着,他拿着核雕一家家商店跑,向人们讲述核雕的来历,讲解工艺的妙趣,积累了一张又一张的出售发票,虽然每次售出的量不大,但带去的包袱总是越来越轻。
路途的艰辛让钟耀源更加敬佩父亲,他无法想象在更艰难年代里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独身去广东寻找橄榄核原料,又是怎样苦苦坚持着核雕这门几乎濒临绝迹的手艺。父辈的艰辛让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对将核雕推广出去多了一份执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钟耀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核雕推荐给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销售的情况超出了钟耀源的想象,从最初,进出口公司每次拿几十条核雕去试探国外市场,到后期一次向钟耀源下了2000多条的大订单,他的作品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充分肯定。
收购舟山村的核雕作品再推销的两年时间里,钟耀源在钟年福的支持下在北京销售了近5000串舟山核雕,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张张发票饱含着钟家人对舟山核雕的热爱和坚守,为舟山核雕的延续提供了资金上的可能,同时也为舟山核雕行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祖孙三代的传承与创新
一个核雕世家的艺术坚守
1989年,因为种种原因,钟耀源离开了工作了十几年的吴县雕刻厂,转到吴县丝绸厂,而后又下海经商。上世纪90年代初,钟耀源带着对核雕的眷恋离开了舟山村,随后又将年迈的父母接到苏州城里一起生活以便照顾。当时的舟山核雕名气已经日渐响亮,有十多个艺人在从事核雕,上海也经常有客商慕名前来收购核雕作品。
但是,离开了舟山村的钟年福、钟耀源父子从来没有忘记过核雕这门影响了一生的手艺,他们手上的刻刀从未停止过工作。位于苏州市区的公寓楼的两个阳台上分别放着父子俩的工作桌,时间在走,但已有年代的垫板从未生锈的雕刻刀具一直放在桌上。在钟家父子俩切磋核雕技术的场景随时可见,钟耀源的女儿钟苑从小受到爷爷和爸爸的熏陶,艺术院校毕业也开始学习雕刻核雕。
在外人眼中,钟年福一家早早的离开了喧嚣的名利场,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核雕精品供人复制,钟耀源在苏州办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厂,只有钟年福的二女儿钟菊仙仍以手艺人的身份留在当地,她见证了千禧年给舟山核雕带来的新转机。
2000年左右,北京收藏者对核雕重新升温,核雕的主要需求者从国内外的游客变成了国内的文玩爱好者。收藏需求的增多使得舟山村核雕事业再度兴旺了起来。目前,舟山村现有核雕从业人员3000多人,拥有300多个核雕工作室,已形成了从橄榄核收购,到核加工、雕刻、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完整产业链,2012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舟山核雕产业中,期间也有老村民告诉钟年福,有人冒用了他当年的经历,获得了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荣誉和称号,得到了不菲的利益。听到这种说法,钟年福说,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大师”只是一个称号,历史长河能留下的必将是一个人的优秀作品,相信随着核雕市场规模的扩大,整个产业必将越来越有秩序,而历史也必将给人们一个公正的答案。
10多年未有作品流入市场,对于核雕爱好者来说,拥有一件钟年福或“钟派”传人的作品是一个梦想。三年前偶然的机会,孙女钟苑在互联网上看到有核雕爱好者在论坛上发帖询问爷爷钟年福和父亲钟耀源近况如何、是否还在从事核雕创作。生性活泼开朗的她便将爷爷、父亲仍在创作的消息放在了网上,在核雕爱好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希望她能将两人作品在网上展示,有人私下留言给钟苑,希望能通过网络的方式购得钟年福和钟耀源的作品。甚至有爱好者千里迢迢从北京到苏州拜访钟年福只为能欣赏钟家父子多年来未露过面的作品。
在钟耀源心目中,橄榄核雕刻是一种个人艺术感悟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过程,原料好坏是自然的馈赠,而雕刻功夫则是作者艺术修养的展现。只有两者相融合才能雕刻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核雕作品。钟耀源年轻时雕刻基础深厚,作品也受到很多收藏者的喜爱。而在离开舟山的10多年中,他的雕刻技艺不仅没有生疏,生活的历练还给予了他的作品细腻的底蕴和蓬勃的生命力。
多年前钟耀源曾带着父亲钟年福回到舟山村的老宅,在十多年无人住宿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包年代超过20年的老核。核雕原料就像人们常说陈年的佳酿一样,时光流转中岁月留下的痕迹,让无数行家深深着迷。钟耀源凭借自己的多年的积累,将老核新作刻出了一件“双面十八罗汉头”手串。九粒十八面罗汉神形俱备,以精准的造型、深厚的刀工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注目。
新的时代给了舟山核雕新的活力,如今走进舟山村,每户人家门口都挂着“内有核雕”的指示牌,而越来越多人惊艳于舟山人在方寸间创造的奇迹。人们对钟年福钟耀源作品的渴求,重燃起了钟氏父子对于舟山的思乡之情。钟耀源希望能够将父亲带回舟山,回到当初的地方继续一家的核雕坚持。钟耀源说,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组织对整个核雕行业的促进必将使之发展更加规范。而女儿钟苑作为第三代新生力量的加入,传承融合爷爷钟年福和父亲钟耀源的核雕技艺,用新时代的工艺美术理论和新颖的传播推广方式,为钟氏一家近一个世纪的坚持创出新的奇迹。
李冰凝 贺昭铭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