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萌
整部电影调侃、讽刺又不失诙谐,当年该片获奥斯卡提名时,大家还期待班克斯能够去颁奖礼现场,以一睹其容貌。以班克斯的作风他肯定不会出现,他曾经说,“我们家房子外面有个涂鸦的裸体男人,那就是我,如果他愿意,他就会去领这个奖。”
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近几年在国内广为人知,一方面,是因为他比较神秘,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关于他有许多传说;另一方面,街头涂鸦常常处于被毁的边缘,备受关注,媒体频频报道。作为少数几个其作品经能常在各大拍卖行出现的街头的艺术家,我们总能听到关于他的消息,但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且夹杂着猜测。2010年,圣丹斯电影节上,班克斯亲自执导的首部个人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首映,并引起轰动。
英国媒体曾做过“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结果18~24岁的年轻人们把班克斯推上了榜首。可以说这些年轻人是被他的作品、他的行为所打动。班克斯的作品通常带有讽刺意味,并配以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与那些涂鸦新手相比,班克斯的作品不仅有其个人态度,更发人深省,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收藏其作品的原因。
因为班克斯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采访,他涂鸦的风采也很难见到,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没有人知道,《画廊外的天赋》的面市为班克斯的粉丝提供了了解他的渠道。这个以街头艺术为核心的反主流文化的片子还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看了此片的粉丝或许会有些失望,但是也会有意外的惊喜。失望在于就算连眼睛都不眨从头看到尾你依然不知道班克斯究竟长什么样,严格来说这个电影也不像宣传的那样是班克斯的个人纪录片,因为他的戏份至多30%;惊喜在于这的确算的上是一个好看的片子,也只有班克斯能将一个纪录片拍成喜剧吧,完全颠覆了纪录片形象。好看之余充满了讽刺,典型的班克斯风格,可以说这是他委婉的发泄。
在影片中班克斯依旧是真实生活中那个神秘的涂鸦艺术家,神一样的存在着。男主角泰利是一个旅居洛杉矶的法国人,11岁在学校玩乐的他突然被告知自己的母亲去世了,由于家里人怕泰利不能承受,而刻意让他错过了这一切,他既不知道母亲生病,也没有出席葬礼,但这给泰利带来更大的伤害,他觉得自己错过了人生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自己经营二手衣服赚了钱后,他整日与摄像机相伴,什么都拍,生怕错过了什么。
泰利的表弟是一个涂鸦艺术家,通过表弟他接触了更多的街头艺术家,并扬言自己要拍一部纪录片,街头涂鸦艺术随时都有被销毁的可能,泰利的记录也算是珍贵的影像资料,不过有一个人他一直都拍不到,那就是班克斯。班克斯与泰利的相识是经朋友介绍的,当时班克斯要去洛杉矶行动,朋友推荐泰利帮助他。泰利接到电话后非常兴奋,并为班克斯打点一切,接机、安排起居、考察地形、放风、录像,无微不至。拍摄结束后,泰利还在班克斯的催促下制作了电影,戏剧性的转折从此开始,原来泰利根本不懂得拍摄和剪辑,他留给班克斯的大作不过是时长90分钟片段镜头,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班克斯看着这个无药可救“导演”,索性提议电影还是由他自己来剪辑好了,劝泰利改行专心画画,办个画展也不错,从此半路出家的泰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泰利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租了个废弃厂房,请了几个助手,筹备举办一个大展。他还像其他街头艺术家那样为自己去了一个很牛的代号——洗脑者(Mr. Brainwash)。泰利的大展出人意料的成功,展期从原本计划的几天延长至两个月,还被传媒捧为“班克斯第二”,让所有同行大跌眼镜。如班克斯所言泰利的成功就是一个笑话,这种情节也是对时下艺术圈的讽刺,只要攒个展览,请一帮朋友,媒体炒作炒作,就能达到所谓的成功。
不过这一切也并非泰利可以控制的,他原本只是喜欢用录像机记录,他没有想要任何名利,只是不自觉的记录,是为了内心的安全感,抑或是一种习惯。后来误打误撞的走进了涂鸦艺术的世界,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再后来不知究竟是被名还是被利,或者仅仅是被自己迷信的艺术大师所煽动,在浮躁的艺术圈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备受推崇的艺术明星,一个艺术暴发户。相对于自诩为洗脑者的泰利,班克斯才是真正的洗脑者。
整部电影调侃、讽刺又不失诙谐,当年该片获奥斯卡提名时,大家还期待班克斯能够去颁奖礼现场,以一睹其容貌。以班克斯的作风他肯定不会出现,他曾经说,“我们家房子外面有个涂鸦的裸体男人,那就是我,如果他愿意,他就会去领这个奖。”各种异想天开的版本层出不穷,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不过班克斯最终未能得奖,不知道这跟难以预料的领奖方式是否有着某些关联。不过不管怎样,“我再也不会建议别人去搞艺术了(电影结束时,班克斯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