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纪录片中的艺术家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纪录片中的艺术家

纪录片中的艺术家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文/熊秋霞

  翔实的资料,再配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电影艺术中对画面感的追求,使得不少艺术家的纪录片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甚至收获一些电影类的大奖。在一些纪录片中,如实纪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让艺术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后人与其“邂逅”显得更真实、可信。

  可以说,艺术家纪录片的制作通常有点后知后觉的意味,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制作是建立在对艺术家的成就已经有了盖棺定论的基础上,正如2011年英国BBC电台在推出毕加索、达利、马蒂斯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大师的纪录片时的推介语一样——本系列纪录片探讨的是“为什么这几位艺术家配得上他们的名望,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以怎样一种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我们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在艺术家纪录片的制作上,BBC无疑是个中翘楚,并因此敛获了一系列大奖。究其原因,抛去欧美对纪录片的商业运作颇为成熟以外,更重要的是BBC在制作上能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并因其独特的视角带给观众尽可能多的感染力。以BBC于2006年推出的8集纪录片《艺术的力量》为例:在此系列纪录片中,详细介绍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8位艺术家的生平,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被刻画的曲尽其妙,彰显了“艺术的力量”的主题,也因此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2007年第60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事实上,与艺术家有关的记录片,绝不仅仅存在于“BBC的艺术之旅”类型的节目中, 随着近现代摄影、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艺术的渗透,纪录片几乎成为国际范围内艺术大师的“标准配置”,不少艺术家纷纷推出自己的纪录片。而专业导演的介入,成为艺术家纪录片的一大主要特征。翔实的资料,再配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电影艺术中对画面感的追求,使得不少艺术家的纪录片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甚至收获一些电影类的大奖。在一些纪录片中,如实纪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让艺术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后人与其“邂逅”显得更真实、可信。

  早期艺术家

  纪录片中珍贵的“真人出镜”

  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1881~1973)的“出镜”让人倍感意外——1956年盛夏,以拍摄悬疑片著称的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1907~1977)在拍摄这部美术纪录片时,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传记式或说教式的拍摄模式,竟然征得了毕加索的同意,进入到他在戛纳的画室里,对他的作画过程进行实地拍摄。75岁的毕加索身穿短裤,面对难耐的酷热以及聚光灯的强烈辐射,兴致盎然地挥笔作画:生动的线条在画纸上迅速游走和变形,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在此次拍摄中,毕加索一共创作了15幅作品(也有人说是20幅),其中一幅是5分钟完成的素描。这部长达78分钟的纪录片名为《毕加索的秘密》。拍摄结束后,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作品悉数毁弃,因此本片是仅存的记录,被法国政府视为国家级珍宝。此外,本片的摄影师克劳德·雷诺阿是著名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孙子、著名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侄子。本片荣获195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值得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毕加索的首部纪录片。早在1935年达达艺术家曼·雷伊(Man Ray)就曾为毕加索拍摄了一部名为《加洛佩海滩》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收录了毕加索拍摄于1923年和1940年之间以前从未发表过的传记短片。此外,在1945年比利时导演Paul Haesaerts制作了纪录片《寻找毕加索》。

  真正激发人们为毕加索制作纪录片的热情,还是在毕加索去世后。如:1978年瑞典导演泰治·丹尼尔森以无厘头的喜剧风格诠释了《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凯恩拍摄了电影《毕加索:毕生传奇》(又名《毕加索:魅力、性和死亡》);1988年法国导演皮埃尔·菲利普为毕加索制作了纪录片《毕加索的岁月》;1996年美国导演詹姆斯·伊沃里把阿里安娜·赫芬顿所著的《毕卡索:创造者与毁灭者》搬上荧屏,该片名为《狂爱走一回》(又名《忘情毕加索》、《拯救毕加索》),毕加索令人赞叹的精力、创作才华与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是这部片的精华。虽然毕加索传奇的一生在被不同的导演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着,但乔治·克鲁佐《毕加索的秘密》的地位无可撼动——必须要承认的是,本部纪录片成为近距离接触毕加索的最有效途径。

  与毕加索一样被纪录下来的艺术家还有弗朗西斯·培根(1909 ~1992)。1988年英国制作了一部弗朗西斯·培根55分钟的个人传记片。当时的培根已经近90岁,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许通过此片,后人可以洞察到他粗犷的笔触之下,由想象力所构筑起来的怪异荒诞的世界。

  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其他纪录片中,有两部格外值得关注,分别是:1998年上映的《培根:情迷画色》和2006年上映的《培根:男人与竞技场》。前者并不着力于描绘培根的人生,但却抓住他的一段感情,揭示了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某种关系。影片的结构极其散漫,时常出现的场景有艺术家们聚集的酒吧、培根的画室、卧室,以及各种交际场所。而《培根:男人与竞技场》则回溯了培根的人生轨迹,从他在爱尔兰度过的童年一直到创作的鼎盛时期,这部影片穿梭在许许多多未曾公开发表的珍贵影像之中。这部纪录片荣获2006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的优秀纪录片奖。

  与弗兰西斯·培根同时代的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1911~ 2010)的纪录片制作显得有点迟。这位大器晚成的女性艺术家,开始艺术生涯的时候已经年近40,当时抽象表现主义正大行其道,艺术界的宠儿是杰克逊·波洛克和马克·罗斯科。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布尔乔亚的展览屈指可数,寂寥无名。一直到2007年10月,当路易斯·布尔乔亚9米高的大蜘蛛被放置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外时,96岁的她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成功。2008年她的纪录片《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与橘子》面世,该片讲述了这三样听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是如何在布尔乔亚的生命之中相互串联,缠绕她的一生。她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艺术家?童年经验如何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她想阐释什么?这些都在本片中被小心翼翼地呈现出来。

  “分量十足”的当代艺术家纪录片

  在当代艺术大师的纪录片中,安迪·沃霍尔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名字。这位波普艺术教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让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是属于大众。关于他的艺术纪录片除了“BBC现代艺术大师”系列之外,最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上映的安迪·沃霍尔的生与死》(Vies et morts d'Andy Warhol)。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展出了他私生活中未经剪辑的影像,以及丰富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了他的好友和乐队——“地下丝绒”、“滚石”主唱米克·杰格、“变色龙”大卫·鲍伊、美国作家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等人都赫然在列,可谓是一部重量级的纪录片。

  此外,关于安迪·沃霍尔还有一部有意思的纪录片即将面世。巴黎美爵艺术基金会计划出资拍摄一部关于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电影,影片将会在中国取景,再现安迪·沃霍尔1982年鲜为人知的中国之旅。1982年11月,安迪·沃霍尔和摄影师克里斯多佛·马可斯意外来到北京。这位西方明星艺术家,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无人知晓,他像所有普通游客一样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留念,以及逛百货商场。在马可斯看来,沃霍尔非常享受脱下明星光环的感觉,他作为安迪·沃霍尔的私人摄影师,也随时随地地记录了沃霍尔在北京的片段。这些照片为该部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艺术家纪录片中,有一类是对艺术家展览活动的记录。如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同名回顾展的全过程。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最著名的几件行为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阿布拉莫维奇本人则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她与曾经的灵魂伴侣乌雷(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乌雷与她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本片获得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201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等多项提名,并夺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此外,专业的电影导演进入当代艺术,为艺术家拍摄纪录片,寻求某种程度上的双赢,成为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制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2001年,由托马斯·雷德尔塞默(Thomas Riedelsheimer)导演的《河流与潮汐》(Rivers and Tides)记录了大地艺术家安迪·高茲沃斯(Andy Goldsworthy)如何利用树叶、花瓣、石头、冰块等大自然中随手可得的元素做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2011年,荷兰女导演索菲亚·菲尼斯记录了著名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创作过程,这部名为《故城草木深》(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 Grow)的影片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基弗的机会。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