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贾方舟:即将开幕的大都会水墨展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贾方舟:即将开幕的大都会水墨展

贾方舟:即将开幕的大都会水墨展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近两年的“水墨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热得铺天盖地,似乎还不曾有过一种思潮如此强劲,如此大面积地席卷神州大地。有人说,连美国大都会都要办水墨展了,似乎这股”水墨风”就要在纽约登陆了。

  我对这种说法疑惑不解:大都会居然也会跟风办水墨展?正好借上月到美国缅因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机会,可以亲自到大都会弄个清楚。我的翻译有个朋友王辛在大都会工作,而且参与了这个展览的策划。我去纽约后约见了王辛小姐,她是山东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美术史研究生期间曾在大都会实习,毕业后经过考核被大都会亚洲艺术部录用。目前正参与该展览的筹备工作。

  王辛说,大都会做这个展览早在10年前就有考虑,真正进入策划和工作状态是近两三年的事。有些画廊和机构事先得知这个消息,便先下手做起了水墨。

  原来是这么回事!天大的误会,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是水墨风登陆纽约了,结果还是风从西方来!

  现在可以看看这个展览的基本构成了。以下资料引自王辛小姐提供的已经在大都会网站上发布的消息。如果有不确之处,只能是翻译的不确,如果懂英文的网友想准确了解原文,可以打开以下链接:http://www.metmuseum.org/about-the-museum/press-room/exhibitions/2013/ink-art

  这个名曰《水墨》的展览的策展人是Maxwell K. Hearn。展览遴选出过去30年中活跃于中国以及海外的3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70件作品。这些作品将在4个专题中呈现:“文字”、“新风景”、“抽象”、以及“画笔外的艺术”。展览将于12月11日开幕,2014年4月5日结束。地点在大都会的中国书画展厅,媒体预展在12月9日上午。

  展出的70件作品,与我们理解的“水墨”有很大差异,它们是以各种形式体现的作品——绘画、书法、摄影、版画、视频、装置和雕塑。在这个以《水墨》命名的展览中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模式如何通过富有创造力的多变的方式来重新解读过去,从而探索文化的创新。尽管所有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其初始的意图,参观者仍可在他们的创作中识别出其主题、审美、或者技艺——这些运用意义深远地连接着中国艺术的过去。

  展览的四个专题,包括像徐冰的《天书》这样的亮点(中国,1988年)一个装置将布置满整个展厅空间;还有张洹的《家谱》,一组生动的图文并茂的表演。他的面部特征和他的身份被这些直接写在脸上的文字所模糊;此外,艾未未的《中国地图》(2006年)是由拆除的清代寺庙中抢救出的木头搭建的。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Maxwell K. Hearn, Douglas Dillon)说:这个里程碑式的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个馆藏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中应包括非西方文化的当代艺术。水墨艺术并不是由大都会博物馆当代艺术部门策划,而是由亚洲艺术部的成员们策划,这些作品将陈列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厅。这些有特点的作品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这些作品也可以从全球艺术的角度被大家所欣赏。策展的论证是,检验研究他们通过镜头中的中国历史艺术范例,展现可能被忽视的文化意义。最终,这种观点有助于理解这些作品丰富意涵。

  大都会网站上发布的展讯还对四个部分做了以下描述:

  第一部分:文字

  文字是中国的最高形式的艺术表现以及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对于其语义内容和审美价值,文字表达了个人的以及公众的思想。固有权力世界的媒介,书法在中国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藏。这个展览将展出徐冰(1955年生),谷文达(1955年生),邱志杰(1969年生)和张洹(1965年生)早期的关键作品。所有这些人都找到了一种方法去颠覆语言的语义和审美的功能。

  第二部分:新风景

  一千多年以来,景观意象一直被用来传达包括个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今天,当中国正在被现代化改造,艺术家继续挖掘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观意象,用来呈现中国正在改变的面貌以及探索个人的“心灵景观”。大量的绘画、照片、视频和电影在本部分中强调着不同的方面,当代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早期的作品和主题。展览包括任戬(1955年生),刘丹(1953年生)和杨泳梁(1980年生)的作品。他们所有的人用他们的新成像再次复兴了不朽的画卷。本部分还将通过艾未未(1957年生)、史国瑞(1964年生)和邢丹文(1967年生)的作品客观鲜明地展示出中国日益扩张的城市景观;方力钧(1963年生)、杨福东(1971年生)和邱黯雄(1972年生)他们的版画、电影或者视频作品,试图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断裂。

  第三部分:抽象

  中国书法的核心是意象,笔墨一直被公认为是艺术家手法的标志,另外还承担着一个描述性的语义角色,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具有抽象表现的潜在价值。得益于这样一个在绘画和写作中不断开拓抽象和象征特质的传统,当代中国艺术家可以有选择的采用西方概念的抽象艺术来增强和扩大他们的表达目标。受过传统训练的书法家王冬龄(1945年生)的作品包含在这个部分中,举例说明这些艺术家用他们的传统技法去创造一个大规模的抽象境界来强调书法的动态特质,同时摒弃了传统书法强调语义的传统。另外的例子是张羽(1959年生)的灵光系列,用圆形或直线的形式唤起宇宙事件——从气体元素爆炸的恒星或者行星瞬间的美丽和骇人。

  第四部分:画笔外的艺术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的作品既不符合上述三个主题类别,也不源于传统水墨的特性。这一部分的亮点是两个表演。一个是相关碎片:蔡国强(1957年生)的专辑,展望了他的“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延长中国万里长城一万米”。这个作品由三个频道的真实事件的视频共同呈现。另外一个是黄永砯(1954年生)的从1985年到2001年完成的拼接的43英尺长的手卷。其他作品包括张健君(1955年生)和展望(1962年生)用树脂和不锈钢制作的“假山石”。还有王晋(1962年生)用聚氯乙烯制作的龙袍。

  结合这个展览,大都会博物馆将会在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举办一个研讨会、一个艺术家的书法展示以及一个青少年的叫做水墨实验的项目。

  从大都会这个水墨展的策展意向以及对四个部分的描述不难看出,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其当代呈现的方式已经远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由笔和墨的种种规范和技巧完成的传统样式。其创作主体也不是国内通常认为的“国画家”或“水墨画家”。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水墨的理解和价值取向不在其技法意义上的推进和变革,而在如何将其转换为一种当代方式。而这种大幅度的转换,又主要不是发生在国内的水墨画界。他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已经远远越出了画种的界限。35位入选的艺术家,真正在水墨本位上工作的比例很小(这里显然不排除他们对国内近年在水墨领域里的优秀探索者缺乏了解),而大多是在当代艺术家的行列。这使我想起孙振华和鲁虹在10多年前策划的《重新洗牌》展,那正是一个由多数非水墨画家参与的与水墨有关的展览。也使我想起10年前在纽约的一个关于水墨画的研讨会上我的发言中说的一段话:

  “由我们中国人自己组织的关于水墨画的研讨会由中国移到了美国,由北京移到了纽约,这本身就是一件富有象征意味的事。窗外是森林般的摩天大厦,曼哈顿的上空高耸着的是自由女神像。在这样一个非常西方的环境下讨论一个十分东方的地域性话题——中国水墨画在新世纪的发展,让我感到的不只是开会的环境变了,水墨画面对的问题也变了。它自身的发展与它不能无视的国际文化环境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联:把一个讨论地域文化的会议搬到纽约来开,即已说明,关于水墨画未来前景的讨论,已无可选择地深嵌在国际文化的大背景之中。”

  这个“大背景”是我们想要的。如果我们的水墨画不想得到西方的重视和认可,有什么必要把一个关于水墨画前景的讨论会拿到纽约去开?事实上,在纽约的这个会,也主要是一批口操汉语的国人在自说自话。在西方学者的眼里,中国的水墨画与当代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也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听说大都会要做水墨展,令人振奋中可能给人一种误解:似乎水墨画开始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了。事实证明,他们关注的只是与水墨有关的当代艺术,而并非我们所理解的“水墨”。

  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源自传统的 “水墨”,不是在单一的水墨领域里可以完成的。水墨可以是走向当代的出发点,但却不是一座必须固守的“东方城堡”。我曾在1996年为上海双年展(水墨)提交的论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新水墨“必须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一个可以接纳任何新观念的实验基地。艺术家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在这个出走与回归的过程中,水墨画将以解体的方式获得再生。中国的艺术只有在这时才有可能 “柳暗花明”,才有可能成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村民。”大都会的水墨展想要呈现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新境界”。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