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中国申遗第一人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中国申遗第一人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中国申遗第一人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永定门城楼复建竣工后,93岁高龄的侯仁之在王世仁的陪同下来参观。 永定门城楼复建竣工后,93岁高龄的侯仁之在王世仁的陪同下来参观。

  他是中国历史地理第一人,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评价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他是中国申遗第一人,将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八达岭万里长城和故宫[微博]博物院列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他是北京城虔诚的信徒和知音,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北京历史,深情地守望和保护着这座历史名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他更是一位“平民学者”,不局限于三尺讲台,不沉醉于“理论成果”,他的脚步从燕园延伸到了北京城的角角落落,数不清的遗迹前都曾经留下过他执着的身影。

  2013年10月22日,他告别了一生挚爱的北京城,猝然驾鹤而去,享年102岁。

  他是侯仁之。

  冰心助他圆了“燕园梦”

  从20多岁入燕园读书,到辞世,侯仁之似乎一辈子都没舍得走出这个园子。要说与燕园的结缘,不得不提到冰心老人。

  初中一年级时,侯仁之从一位同学那里偶然看到了冰心的短篇小说《超人》,借来阅读之后,深受触动。侯仁之曾这样描述自己读完小说后的感受,“它像一泓清流注入了我儿时生命的小溪,也像一阵清风吹开了我少年时期的心扉。”

  被激起阅读兴趣后的侯仁之,开始广泛涉猎当时蓬勃兴起的新文学作品。从郑振铎的文学研究会,到郭沫若的创造社,再到蒋光慈的太阳社,小说、诗集、散文……只要是能接触到的作品,无不被侯仁之纳入囊中。然而,令侯仁之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种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为他日后走进燕园奠定了基础。

  高中快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侯仁之经由学校推选,参加了燕京大学提前招生的特别入学考试。该考试只考国文和英文,其中国文只考两篇作文:一篇是用白话文写《雪夜》,一篇用文言文写《论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而两篇作文的命题者正是将侯仁之引入文学大门的冰心。平时广泛阅读打下的基础,使得侯仁之在完成两篇作文时得心应手,如愿获得优厚奖学奖,迈入了与他之后的生命紧密相连的燕园。

  因此,虽然侯仁之并没有做过冰心课堂上的学生,但是侯仁之在少年时代,一直把冰心当做自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1988年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时,他将地图集送给冰心作为谢礼,并附信写道:“如果不是《超人》把我带入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如果不是在燕京大学的入学语文考试中由于您的命题而得到‘顺利过关’,我恐怕也就不会和北京同样结下这种不解之缘了。”

  梁思成引荐他进“计划委”

  “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了前门车站。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在相继而来的岁月里,尽管风雨飘摇,甚至狂飙陡起,摧屋拔木,但是这粒微小的种子,却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直到北平解放了,这历史的古城终于焕发了青春,于是埋藏在我心田中并已开始发芽的这粒种子,也就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迅速发育成长起来。”

  侯仁之曾经这样满怀诗意地描述自己对北京城的“一见钟情”。那是1931年的初秋,20岁的侯仁之从山东的德州博文中学转到通县潞河中学,那是他与心怀向往的文化古城的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从此也开始了他与北京城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爱恋”。

  在侯仁之北大燕园挤挤巴巴的家里,一张巨大的北京地图几乎占满了半边墙壁。对于侯仁之来说,北京不仅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还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他学术生命的源泉。卢沟桥、后门桥、莲花池、永定门、白浮泉……一个个打着老北京印记的地标建筑,或在侯仁之的抢救下“起死回生”,或在他的考证下被追根溯源,重振历史雄风。他用双脚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踏勘出北京的河湖水系,找寻北京城在历朝历代中的地理位置,唤醒了这座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记忆,开启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

  最初走上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道路,离不开梁思成的“穿针引线”。新中国成立后,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得地理学博士归国的侯仁之,经梁思成的推荐,兼任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除了在燕京大学授课外,又受梁思成邀请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讲授一门新课《市镇地理基础》。为了避免过多抽象的原则性描述,侯仁之以解释我国历史上一些名城,特别是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为例,结果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侯仁之曾坦言,正是这门课程和其在都市计划委员会兼任的工作,成为他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新起点。他的工作就是把古老的北京城发掘、呈现出来。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资料,确定北京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破解北京城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

  在西城区广安门二环路沿线有一个北京“蓟城纪念柱”。由25块花岗石砌装而成的柱子气势宏伟,柱子顶部正面镏金雕刻着“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16个字。该纪念柱是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而修建的。纪念柱旁边,侯仁之撰写了北京建城史的碑文。与侯仁之相识多年的古建专家王世仁介绍,纪念柱的理论支撑就来自侯仁之严密的考证,在这之前,侯仁之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的变迁,确认了北京真正的起源是在“蓟”,而蓟城位于现在的广安门一带,蓟城靠着莲花池的水源才得以存在。

  促西站东挪力保莲花池

  秋日暖阳下的莲花池公园,草地上,座椅上,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打着牌,下着棋。金灿灿的阳光,温暖却不耀眼,投映在池塘水面上,与有些败落发黄的荷叶组成一幅暖洋洋的画面。天上零零散散地飘着几个风筝,与远处高大巍峨的北京西站城楼互为点缀,像是在默默守候着这片静谧的池塘。

  放风筝的几位老人都七十多岁了,听记者问起“莲花池公园的来历”时,都显得有些茫然。只有一位83岁的老大爷,模糊记得莲花池公园是十几年前刚修建的。“以前这边就是个大水坑,我儿子小的时候到水坑里抓的鱼,回家都不能吃,一股子汽油味。现在到了夏天,这一池子的莲花,别提多好看了。”

  这里没人听说过侯仁之,走遍公园,也没有任何的线索提到侯仁之。但是大人孩子徜徉其中,享受天伦之乐自然之美,或许是侯仁之得到的最好纪念。

  1993年,侯仁之的一位学生跑来告诉他,为了配合北京西铁路客运站的建设,莲花池要被填埋。侯仁之一听就急了,斩钉截铁地告诉管这个事儿的学生,“决定不能占用莲花池,莲花池一定要保留下来,把你们的车站往旁边移一移。”侯仁之一直主张,莲花池是北京的生命源头,没有莲花池也就没有北京城,尽管莲花池作为水源的作用已经消失,但是抹杀这样一个带有历史印记的遗迹,就是抹杀过去。

  随后,侯仁之“游说各方”,“车站建起来之后,旁边有大的湖泊,既有历史底蕴,又有自然风光。大门旁边一个大湖,多好啊。”最终,在侯仁之的奔走下,西站向东挪移了100米,莲花池得以保留。

  意见被采纳之后,侯仁之还不放心。在西站的修建过程中,他在夫人张玮瑛的搀扶下,专门去了一趟工地。当时,西站的内部施工还在进行,里面连电梯都没有。两位年过八十的老人相互搀扶着,愣是顺着楼梯一直攀到了顶层。在顶层上,侯仁之发现莲花池已经干涸,施工建设的好多东西都堆在莲花池里,破败不堪,湖光山色荡然无存,看上去没有丝毫要被整修改造的迹象。八十多岁的老人又开始为莲花池的原貌恢复四处奔走。

  最终,1998年,莲花池开始恢复建设,2000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开始接待游人。

  93岁高龄被抬上永定门

  2004年9月份的一天,正在南二环永定门复建施工现场的北京文物古建公司总经理李彦成,接到了侯仁之夫人张玮瑛的电话,原来是93岁的侯仁之希望到工地看看。施工现场钢筋水泥,李彦成又兴奋又担心。

  在做好一系列的安全保护工作之后,李彦成将坐着轮椅的侯仁之接到了现场。老先生兴奋不已,东瞅瞅西看看,连声称好。当时永定门城楼还未彻底完工,9米高的斜坡上,施工架还没有撤,侯仁之却执意要下了轮椅亲自登楼。

  众人力劝,侯仁之才同意让两个小伙子抬上永定门。当时负责安排侯老登楼的古建公司的马师傅回忆说:“老先生上楼之后,可高兴了,往北看着北京的中轴线,口里一个劲地赞叹着‘这下好了这下好了’,在城楼上待了好久都舍不得下来。”

  如今南二环上最扎眼的地标性建筑当属永定门了。这座2004年复建起来的城门,是历史上北京的“龙脉”也就是城市中轴线的南起点。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957年,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永定门被拆除。

  自2000年起,在一批老专家的呼吁下,永定门城楼的复建开始被提上议程。侯仁之一直密切关注着永定门的复建进程,在得知复建即将竣工的消息后,便按捺不住,想要来现场亲眼看一看。

  李彦成回忆说,下了城楼,侯老还参观了元代遗留下的御道。听说当年御道上残留的条石被原状保留下来后,连称“用心良苦”。整个下午,老先生的兴致都很高,从下午两点多一直待到太阳落山还舍不得离去。“当时是老伴儿下了命令,说这一天的活动量太大了,天晚了该回家了,这才把老爷子劝回了家。老爷子那么大年纪了,还关心着北京城的一举一动,这种真挚的感情真是让人感动。”

  “侯先生不像很多人印象里的所谓大专家,满口都是高深的理论,他是一位‘平民学者’,很平易近人,跟老先生交谈有时候让你觉得他就像是隔壁老爷爷那样亲切;而且他的研究对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确确实实有很大帮助,北京城里很多历史性地标都留下了老先生的印记,”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总结到。

  实习记者 牛伟坤J191

  插图 冯晨清 H126

  (原标题:有一种学者气质叫“平民”)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