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作为南京博物院建院80周年庆典的重要活动,以“博物馆:记忆与创造力”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在南博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等博物馆领域的“当家人”聚首南京,一同探讨“博物馆如何用创造力去吸引观众”。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甄嬛”住过的寿康宫将原状开放
2012年,故宫全年的观众数量达1500万人次,这个数字对于很多博物馆来说几乎是无法企及的。不过,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考虑的并不是怎样提高“客流量”,而是如何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2002年之前,紫禁城的开放面积是30%,如今的开放面积是52%,8年后,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76%。”单霁翔透露,孝庄皇后以及“甄嬛”小主们曾住过的慈宁宫、寿康宫此前从未开放过,到2015年故宫90周年院庆时,慈宁宫会以雕塑博物馆的形象向公众开放,“甄嬛”小主们居住的寿康宫则会进行原状陈列,安陵容居住的延禧宫将成为外国文物馆,展出清宫旧藏的钟表仪器。东华门的老仓库即将修缮完毕,以后会变成古建筑博物馆,陈列故宫内的5000件古建筑藏品。此外,故宫六分之一的城墙也将对外开放,观众今后可以登临城墙,俯瞰紫禁城的美景。
单霁翔表示,故宫还将把端门城楼变成一座数字博物馆,届时会有一个虚拟现实影像区,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穿越”到三希堂、养心殿等参观欣赏。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
博物馆要成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
“时代在变,博物馆也要因应时代脉动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认为,进入21世纪,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也应该成为数字时代里的“弄潮儿”,以顺应观众新的参观需求。
冯明珠表示,博物馆应该从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转向数字艺术创作。她介绍说,台北故宫目前已有70%的典藏文物完成了数字化,很多珍贵文物还完成了3D建模,观众只要登录台北故宫的网站,就可以自由把玩文物,欣赏每一个细部特征。比如,台北故宫的橄榄核舟在3.4厘米长的船底刻下了苏轼《后赤壁赋》的300余字全文,如果是到展厅参观,即便通过放大镜观察,观众也难窥其全貌,但“数字典藏”技术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技术人员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出橄榄核舟的全息图像,通过电脑屏幕或投影仪,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把玩”欣赏,细腻逼真的高清图像,让船底那些细如毛发的字迹笔画也清晰可见。
“博物馆是沉淀历史记忆的殿堂,要想让观众对文物感兴趣,就要用人们感兴趣的方式把文物呈现出来。”冯明珠认为,对文物的创意开发就是博物馆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唐人宫乐图》是台北故宫珍藏的千年名画,画中描绘了12名后宫嫔妃围坐在桌前奏乐、品茗的场景。台北故宫将这幅画做成了一个互动装置,在这个名叫“唐宫狂想曲”的体验区内,观众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与投影出的画中人互动:踏进地板上的“台湾时区”,仕女们会再次“复活”,拿起手机、相机等各种数码产品,体验时尚的现代生活;来到“巴黎时区”,她们又品尝起咖啡甜点,沉浸在巴黎街头的浪漫香颂里;进入“纽约时区”,仕女们又变成百老汇的名剧角色,拿起萨克斯、吉他等西洋乐器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