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每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水墨画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没有人文背景,很难体会到真意。和西方人不同,日本人对中国水墨画能说上一二,甚至有些见解与中国人非常接近。为什么?因为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已经扎根在了民众的思想意识里。”旅日华侨画家赵龙光深有感触地说着。
提起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赵龙光,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老赵啊,他和里燕那俩口子真不是一般人。”赵龙光的妻子里燕也是东瀛画坛上的“大腕”。丈夫惜墨如金,以画风严谨、淡定优娴而闻名,妻子则笔端倾情,以意境深远、手法大胆而令人称道。夫妻俩艺术上互为相长,生活中彼此扶持,共同沉迷于婉转与奔放、宣泄着袭袭情愫的水墨艺术世界里,成为业界和侨界的美谈。
人品立身的“不一样老师”
赵龙光出生在艺术世家,祖籍安徽霍邱,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赵不仁。1986年,赵龙光为开阔眼界闯荡日本,先后在多摩美术大学大学院和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系自费留学。当很多留学生还在为就学、打工而奔波的时候,赵龙光在日本画坛显露头角,其画作引起日本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在中日友好人士的支持下,赵龙光创办了“龙光水墨画院”,凭借出色的水墨画创作、教学、展览,弘扬中国绘画艺术,成为日本社会颇具盛名的画院之一。
对于赵龙光的成功,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具有坚实的绘画能力,无论画人物、画花卉还是画山水,都是墨浓处情深,墨淡处情浅,无墨处此情已阑珊。不过,在赵龙光自己看来,这些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要有好的画作,必须有好的“人品”。
赵龙光曾经参观过很多画廊,发现有些水墨画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天马行空。发展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既要秉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取得平衡就这么难吗?”赵龙光开始产生疑问。他仔细研究这些画作的绘画技法,但始终没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
不是画里的原因,那就是画外的原因。赵龙光经过调查走访才知道,有些画家已经“世俗化”,为了金钱,他们出作品就如工厂的“流水线”,画作还没出来就四处造势……,这样的作品哪还有艺术价值可言,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在所难免。
而让赵龙光感概的是,不少日本画家完成一幅作品,要花上好长时间。为了更好地传递效果,即使经济拮据家境寒酸也不惜重金,在用纸、用料等上面毫不含糊。在他们眼中,一幅作品需要惜依我,纸上相守,具备了真正的艺术价值,才会被认同和接受,这和金钱的关系不大。
在作品的严谨性上,有些人一味强调个性,突显“风骚”。赵龙光说,有些人骨子里就具有一种“风骚”,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很可爱,如果没有这种骨髓里潜在的能力,就是“卖弄风骚”,让人看了不舒服。 日本的优秀画家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在创作前,甚至会用半年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研究绘画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都要多读书,读历史、读哲学、读诗词歌赋,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开拓思维。
赵龙光言传身教,对每一幅作品都精益求精,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只会揉吧揉吧扔到垃圾桶里,绝对不会让它出现在画展上。给学生传授绘画技巧前,他都会反复告诫:“画如其人,画品不高,画作也高不到哪去,心无旁骛才能成为大家。”
教书先育人,赵龙光因此被日本学生称为“不一样的中国老师”。
画佛的“另类女汉子”
说起女画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花虫树鸟、风花雪月。如果从这种视点来看,里燕就属于画家中的“女汉子”了。因为她的拿手好戏是画座座高山、画尊尊弥佛。
与丈夫严谨、细密的南方人性格不同,里燕是陕西人,骨子里就有黄土高坡、大风从这里走过的豪爽性格。再加上后天的成长环境,形成了她独特的个性和气质,而这也体现在她的绘画中。
性格开朗的里燕画画时比较大刀阔斧,不去考虑太多问题。她先把看到、想到的画面一气呵成。修饰的时候,墨痕断处,行云流水有留白,浓密重彩,掠过天涯看风景。她的画作大气磅礴。而这一特点,也让里燕从画山发展到画佛。
其实在中国时,里燕认为画佛是比较民俗化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来日本后,因为画山要经常关注西藏一带的风土人情,当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让她与佛结缘,脑子里除了延绵的山脉,又多了一个个形象各异的佛面。
佛禅难解。画佛,让里燕体会到禅理,从禅理中她又有了更多人生感悟。在日本的时间长了,里燕慢慢发现,如果仔细看,中国的佛画与日本的佛画很不一样。
中国人画的佛往往威严、肃穆,而日本人画的佛往往慈眉善目。这是为什么呢?里燕不禁联想到很多东西。别看日本人在工作时等级森严,其实生活中把人看得很平等。好比有人到家里做客,甭管大人物小人物,都是一杯清茶淡水,不分彼此。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在日本人心中,更像一个给人带来宁静的长者或朋友,而中国人习惯于将佛作为解救危难的保护神。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佛画融入了各民族的特点,佛像与人像非常不同。而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佛像和人像差不多。所以,从佛画上看,中国的佛更接近于神,日本的佛则更接近于人。
同为佛画,却这么不同。里燕觉得,这正说明共通的文化中,往往还包含着差异性。至于她画的佛,则在画坛独树一帜。“我常常被他们称为‘另类画家’。我画的佛,中国人看了说像日本的佛;日本人看了,说像中国的佛。这或许与我受中日两国文化浸染有关。”里燕笑着说道。
欢喜冤家的家庭火花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一样”的赵龙光和“另类”的里燕,因为彼此独特的个性,相识相爱最后组建家庭。但恬淡的家庭生活中,也不时燃起硝烟。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虽为夫妻但同为画家,打起“家庭战争”来也是针尖对麦芒。里燕爱开玩笑:“人家的名字起得好,又龙又光的,画院也就得用他的名字。”但里燕也有“沾沾自喜”的时候,女子大学想请他们夫妇俩授课,后来聘里燕为非常勤教师,里燕笑:“他是男的,有时也得后撤。”
平时开班授课夫妇俩各自讲课,各有学生,但赵龙光闲下来总爱去教室看学生作画,看就忍不住说,要指点,这时里燕总是怒目相视,不得不重申“纪律”:因画风不同,各自开班讲课对方不得插手教学。但学生们却并不这样想,常有学生上完里燕的课,又去上赵龙光的课,自己比较后,又把想法告诉其它同学,渐渐里燕的学生总是多于赵龙光的学生。赵龙光就承认,女人在绘画上有天分,妻子悟性高,画得好。
遇到里燕创作,赵龙光也特别爱提“建议”。因为画风不同,一个爱说,一个不服,家里常常火花四溅。这种时候,里燕就会停笔,把画丢到一边。过两三天后,觉得赵龙光说得有道理,里燕还是会听取他的意见完成画作。时间长了,两人的画风也开始交融。好多次举办画展时,朋友们都对他们的画作“公婆不分”。
不过,不管俩口子在家里擦出“何种火花”,在有一点上却从未有过争执:全力促进中日民间交流。他们连续举办了11年的中日友好画展、积极参加侨界各种工作,有口皆碑。对于目前严峻形势下的中日文化交流,里燕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两个人吵了架,都在气头上,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两边都很熟的中间人做工作,将事情平息下去。对于中日两国来说,这个中间人就是文化。”(蒋丰 王鹏)
(原标题:旅日华人画家夫妇:驰骋在东瀛的“水墨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