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学新,1965年生于北京,字北斗,号漉尘斋主,古兰草堂主人。现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书协北京分会会员、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日翰海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中国社工协工艺活动委员会委员等。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书画展览并获奖,代表作被国内外个人和收藏机构等收藏。
陈学新自幼爱好书法,1981年从师于著名书法家郝景晏、张旭,领悟楷书、行书及草书等书法基础知识,临摹楷、行、草诸体名帖。后来受教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薛夫彬,获益匪浅,颇有心得。陈学新主张书画同源,师法自然,认为书法与绘画相结合、文学修养与书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融通、勤于笔墨,才能日渐精进。
陈学新的书法,既保有草书的精髓,又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他对行草的艺术性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书法,但是人正书正,书法能体现人的品质;书法是一门文化底蕴很深的学问,所以要多读文学作品,增加人生阅历,多学习研究名家作品,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即使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受其美。“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追求高层次、追求艺术性,通过作品表现出自己的艺术水平,剩下的就要别人来评论了。”陈学新表示。
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中,陈学新对楷书有着一种虔诚的敬畏。楷书是最显书家功力的书体,历史上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虽在其他书体也成绩斐然,但真正奠定他们的地位的还是楷书。楷书就像画家笔下的素描,它既是一种基本功,又高度浓缩和概括了艺术创作的最根本要素。惟因其是基本功,所以有太多条条框框很难突破,最易束缚书法家的创造力,不能有所突破就容易写成一手俗字;但如果书法家的艺术素养达到了一定高度,突破和超越传统束缚,它又是最能显示创造性的书体。“一个书法家对艺术要有一种远大的抱负,便不可不重视楷书。”陈学新进一步表示。
书法是一种不进则退的艺术,书法家不求变则很容易成为落伍之人。在陈学新看来,“书通则变,变化乃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不变,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止”。当然,这种变,不是变奇、变怪,而是要变得丰富。北京商报记者 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