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奇幻漂流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奇幻漂流

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奇幻漂流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11月22日到25日,“2013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将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庄)举行。展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高人”将携带得意之作汇聚南京。  该展览囊括了多个类别,从石雕到刺绣,从瓷器紫砂到古筝、马头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展会期间,大师们将和市民零距离接触,展示他们的“绝活”。

  同时,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与标志着江苏民间艺术最高水平的“江苏省民间文艺迎春花奖”也将在展会上评出。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余乐

  这次博览会,不仅将展出井秋红、陈银付、李枚、史小明、孙静、俞挺、张清雷、邹英姿等8位青年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助阵”,他们带着绝活儿远道而来。参与展会的名家中包括瓷雕、云锦、泥塑、石雕、红木宫灯制作等各方面的高人,参展作品有的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有的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石雕方面,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的蔡云娣,将携带石雕《白娘子与许仙》、砖雕《松鹤延年》等作品来到现场。其中,石雕《白娘子与许仙》是得意之作—这件高约60厘米的作品,表现的是许仙听从法海诱导,劝说白娘子喝雄黄酒的桥段。

  紫砂方面,宜兴紫砂壶制作大师张红华,将携带作品前来参展。他制作的“青泉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上新桥”和“汉园提梁壶”则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当年,联合国秘书长苏菲·安南来华时,还带走了他的作品“提梁石瓢壶”……

  红木工艺方面,来自广州的红木雕刻大师罗昭亮也将前来参展—他制作的红木宫灯极具岭南特色,不仅远销国外,还登上了广州亚运会。

  微雕方面,来自江西的微雕大师周信兴将来南京。周信兴的微雕,曾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99年,他在一支小紫竹毛笔上,微雕金刚经、5520个繁体汉字等,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郭俊

  潜心打磨《万寿中华》

  南京云锦研究所4楼,郭俊工作室内最前排的桌子上,3个女孩在细小格子的纸上描图。女孩们身后是一张超级大长桌,郭俊趴在桌边,手中的铅笔随腕移动。他的笔下,一只仙鹤刚落地休息……“我在修改《万寿中华》,明年,这件作品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郭俊说,故宫之前收藏的云锦,都曾是皇家用品,而这次,第一次对现当代云锦大师伸出橄榄枝。

  作品被“故宫”看上

  郭俊是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艺术总监,也是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古代,干我这个的,都是宫廷中一流的画师,虽然他们的作品没有留下名字。”郭俊和云锦打交道41年,他的工作,就是设计云锦图样,挑花结本,而后上大花楼织机织造。

  对于自己的这个工作,郭俊充满感情,他说,在古代,皇家风范怎么彰显,大臣们的威仪就靠云锦设计师们。“古代,云锦图案都是要经过皇家审核的,每一件云锦图案的颜色,也都有约束,不能随便乱用。”比如龙袍,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穿,这既要体现皇家的权威,还要显示出他们的肩挑日月、高洁超凡的德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古代的云锦设计师都是低调的艺术大师。

  郭俊说,现代云锦设计,虽然没有那么严肃,但是,云锦图案的设计,也要符合实际。每创作一次作品,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技巧、史料等等。“云锦对知识面要求很高,要非常宽泛,每换一次题材,就要学习一次。”郭俊说,《万寿中华》其实在2009年就创作过,当时是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作品,如今,第一稿《万寿中华》已经被5家博物馆收藏。而北京故宫也想收藏,但提出来,不想和其他家收藏的完全雷同,故宫的专家还针对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

  不一样的“万寿中华”

  超大的工作台上,是一张长470厘米,宽280厘米的《万寿中华》意匠稿。画面中,一轮红日高高升起,巨大的龙舟在霞光中抬头快速前进,56只仙鹤象征着中华各族儿女围绕在龙船四周,翩翩起舞……郭俊说,这是第一稿作品,而故宫的修改稿正在修改中,已经修改了三四个月,一部分图案已经修改好。

  “故宫的专家说,龙舟上的亭台楼阁一般都是单数,要么三层要么五层,我这个是四层的要改。”郭俊说,故宫专家的修改意见不多,但他自己想好好修改,让作品变得更完美。比如,画面中的龙舟,是拍打着浪花快速前进的,一稿中的船尾是卷曲的,这样船就划不快,于是,郭俊修改成了舒展着的尾部。而龙舟上的亭台,他打算修改成3层的,最下面一层是一个打开的亭台,可以听到鸟叫虫鸣,看到窗外的风景……

  郭俊说,这一幅作品估计要到明年才能完成,现在是一边画,一边打意匠稿,一边挑花结本,速度还算快的。但是,制作精品急不得,得静下心揣摩。“未来的《万寿中华》肯定和第一稿不一样,有很大的不同。”

  将织入鸵鸟羽毛

  “传统的云锦织造,用的是金线、孔雀羽,但《万寿中华》将织入非洲鸵鸟羽毛。”郭俊随手从柜子里拿出一根鸵鸟羽毛,白色的,看上去有几分飘逸。“鸵鸟毛和孔雀羽有几分相似,主要用在仙鹤的肚子上,织上去后,毛绒绒的,像真的一样。”

  郭俊说,采用鸵鸟羽,源自一次婚宴。2008年,他去山东参加侄女的婚礼,当时侄女的老婆婆带回了非洲的鸵鸟羽毛。“当时看到的是一个掸子,在我们国家,掸子都是鸡毛制作的,但是非洲国家用的是鸵鸟羽。”这个鸵鸟羽掸子给郭俊带来了灵感,他说,鸵鸟毛洁白的,毛绒绒的,正好可以织在仙鹤的肚子上。

  除了鸵鸟羽,整幅画还将用到孔雀羽毛、真金线。孔雀羽毛主要用在仙鹤的翅膀上,这样表现出来很逼真。而真金线则是勾勒用。

  当然,织造这样一幅作品,也不是一般的织机就能完成的。

  “作品太大了,宽1.5米,所以,用的是特意打造的超宽超高大花楼织机。”高近5米,宽达2米,长有6米。

  织造时,由两名织手和两名拽花手上下同时进行,有点像钢琴的四手联弹。“难度非常大,传统织机是两个人一上一下,而这台织机要左顾右盼,相互配合,挑花时,眼前会出现错乱,容易把色线看错。”

  梁雪芳

  让刺绣走出画框

  谁说只有国宝才能“穿”上无色透明的防护服?刺绣作品也可以。这次博览会,刺绣大师梁雪芳的作品,都不进玻璃框,而是像装置艺术,立体展示。

  梁雪芳的这个发明,缘于给毛主席纪念堂一幅作品做护理得到的灵感。这次博览会,梁雪芳带来的是一组系列作品 ,一共8幅,作品名叫《尔若盛开》,全都立体“裸展”。

  梁雪芳说,和刺绣打交道几十年,现在也摸索出了很多道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刺绣作品,都是放在玻璃框里保护起来的。因为刺绣作品大量的纤维裸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潮,容易沾灰,时间一长,就会"生病"。”梁雪芳说,做了几十年绣娘,她一直在揣摩,刺绣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走出玻璃框?

  多年前,梁雪芳到清华美院做访问学者。当时,她和导师林乐成一起承担了一个课题研究:怎么让毛主席纪念堂内的作品恢复健康?原来,毛主席纪念堂内的作品《祖国大地》,由于时间久了,作品受潮,画面变得有些斑驳。怎么才能让这幅作品更好地得到保养呢?专家们使用了一种纳米防潮技术,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无色透明的的材料,这样,作品就不怕尘,不怕潮了。“我导师现在是毛主席纪念堂的义务清洁员,会定期去给《祖国大地》做保养。”梁雪芳说,那幅作品被涂上防护层后,现在好管理多了。

  于是,梁雪芳又把这种防护措施运用到了刺绣作品上。“涂上防护层后,刺绣作品就可以不用进玻璃框了,可以像装置艺术一样摆设,可以让观众看到,作品是怎么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很立体、直观,拍照的时候也不怕有玻璃反光了。”梁雪芳说,最关键的是,这样,观众就不用隔着冰冷的玻璃欣赏作品了。

  这次即将带来的《尔若盛开》,其实,是一组关于荷花的刺绣。不过,梁雪芳说,和传统刺绣不同,她的荷花贯穿了以少胜多的理念,很有水墨韵味,画面中有空白处,那既像水又像空气,给人遐想。

  说起荷花,梁雪芳说,这是一个她想创作100多幅作品的题材。因为,从莲蓬到发芽,到初开,盛开,结莲蓬、莲心……这一系列,就像人生一样,经历了幼儿到老年的回放,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生机勃勃的荷花,梁雪芳没少绣制,但是,当她看着冬天的荷塘里耷拉着脑袋的荷叶,她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组刺绣。今年国庆,她在苏州镇湖开设了“101绣吧”,101象征一根针一根线,中间是一个绷盘。在101绣吧,游客可以坐下来体验,刺绣到底是怎么回事。

  梁雪芳目前带的徒弟都是大学生,有清华美院的,也有苏州美院的。如今,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创作。“传统刺绣偏重技艺,在表达上相对弱,但在我这里,大学生们可以自己创作,大家都觉得很有趣。”而101绣吧里,观众既可以现场观摩绣娘们绣图,也可以坐下来,提供材料、针线,自己完成一幅作品,然后带回家。“很多游客来了以后就走不动了,要玩一把才走。”梁雪芳笑着说。

  “三彩,从来都不是只有三种颜色。”郭爱和说,“按照历史顺序,分别有过汉三彩、唐三彩、宋三彩、清三彩和当代三彩。”古时候这种彩色釉陶工艺有多种叫法,而“三彩”,则是上世纪初洛阳古墓出土了一批文物后,专家当场赋予的新名称。

  “三生万物”,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在他的工作室中,存放着大红、湖蓝、柠檬黄、桔红等500多种染料,通过基础色他能调配出上千种色彩,“几乎所有的颜色我们都能做。”

  郭爱和和他的公司设计出种类各异的彩釉形象:壮美晨曦、黄河,典雅的唐风、唐韵、周器礼乐系列,还有体现现代生活的太阳花、猫、丰收、布老虎等,造型逼真,色泽艳丽,产品形式有旅游纪念品、礼品等。

  这次郭爱和带着他的三彩釉画作品第一次走进南京,他特别挑选了最满意的十套代表作。其中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的《唐韵》系列,以唐代贵妇为原型,面部丰润,梳成各式发髻,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看起来雍容高贵。它的创作灵感,来自敦煌壁画。

  2004年,他开车去敦煌采风。第一次见到优美的飞天,郭爱和被震撼了。

  “唐以前,洛阳就已经成为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都城了。这些宫廷画师,将当时洛阳的绘画技艺、颜料和文本全都带到了敦煌,才能创造出这么多磅礴大气、变幻莫测的形象。”郭爱和说,古都的历史文化是这些艺术形象的根基。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将三彩传承发扬下去。

  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洛阳三彩,其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以平面彩釉作品为例,要先制作出坯,经过素烧后立线,进行调色、上釉,然后将坯放入郭爱和亲手设计出的窑,在1000度的高温下进行烧制。最后,经过复杂的窑变,厚重的瓷板上演变出流动、华美的色彩,既可以雕造出玲珑剔透的小巧之作,又可塑造出朴拙豪放、别具一格的绝品。“窑变后的颜色,太吸引人了。”郭爱和说,自己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因为他喜欢未知和新挑战。

  去年,郭爱和穿越罗布泊抵达楼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呆了三天两夜,“他希望自己以这种方式体验古都文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郭爱和

  三彩大师的“三彩”生活

  上世纪初,考古学家从洛阳一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批文物,颜色分为赭、绿、蓝三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唐三彩”。曾几何时,人们开始接受“洛阳三彩”的称谓。1000多年前的骆驼、仕女、彩瓶……这些栩栩如生的意象,经过洛阳三彩大师郭爱和的传承和再造,变成时尚现代的立体陶塑和平面釉画,色泽斑斓、如梦如幻……

  袁洪滨

  “玩棉花”玩出来的大师

  一把棉花,一把剪刀。不需任何黏胶剂,随着搓、拉、捻、揉多道工序,臃肿的棉花竟在袁洪滨的手下变得服服帖帖。而后,袁洪滨将纤细的丝绵按照画上的纹路留在纸上,再进行压框处理……一幅栩栩如生的《牧牛图》便诞生了,两只透着光亮的牛眸子不禁让人惊叹造物的神奇。

  袁洪滨1977年插队到安徽无为县,后来便留在了当地。

  两年的插队生涯结束后,袁洪滨通过招考进入芜湖纺织厂当保管员。

  每天工作都要和棉花打交道,袁洪滨发现,棉花喜欢黏在工作服上,就像画一样美。他瞬间迸发出了灵感。

  经过一番研究,袁洪滨尝试将蚕丝、棉丝、腈棉等纤维,进行旋转、压缩、染色等多道工序,丝丝缕缕地码顺,并留在平日创作过的画作上,然后压上玻璃框。1981年,袁洪滨发明创作了第一幅用棉花做成的《双猫图》,并在厂里的书画展中获奖。受到鼓励的他继续努力,先后创作了多幅作品,其中平面纤维画《咪咪图》在“首届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中被授予一等奖。获奖后的袁洪滨,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我心里一直有个大学梦。”袁洪滨说,他自幼喜爱美术,可父母并不支持他画画。插队回城前,他曾报考过一所大学的美术专业,但没有被录取。1985年,袁洪滨通过成人高考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专业。毕业后,袁洪滨创办了马鞍山市雨山区工艺美术厂,并在社会上招收了20多名待业青年进行培训教学。“可我没办过企业啊,越做越糟,企业也濒临倒闭。”袁洪滨说,更让他产生怀疑的是,棉画对丝绵的旋转、压缩都要求很细腻,色彩的控制也很严格,“有时候,装框前很自然,一旦压上了玻璃框,丝绵纤维就会被压出褶子,人物的面孔、神情都显得不自然。”

  袁洪滨始终没有说过放弃,经过三年多的艰难经营,他终于走出了低谷。

  《双猫图》《白石老人》《孙中山》《石狮》……现在的袁洪滨,不仅事业通达,他亲手创作的作品也获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大奖,名作《乾隆大阅图》也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我正在打造一万五千平方米的书画艺术馆。”袁洪滨的语调突然变得兴奋,“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作品。花鸟、人物、景观的都有。”袁洪滨说,他想把棉画的艺术发展下去。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