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和朋友聚会,朋友听说我从事动漫行业时,一致的反应为:“哇,动漫好啊,朝阳产业啊。”但在去年的一些聚会中,很多人和我聊天的时候都会问:“动画行业是不是很不好做啊?”
也许,在他们眼中,从事动漫业的人总是与“设计师”“艺术家”“高科技”等标签相关,而我总是笑着说:“动画业不是你想象中的做一部动画片就能赚大钱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要把你的卡通形象在品牌创意与推广上进行高效结合,形成真正的产业链。”
这些话说给我的朋友听,他们未必懂,却是我从业8年来的深刻体会。
2005年,我进入动漫行业,2007年,我辞去了在上海一家动画公司的高薪职位来到江苏无锡,充满激情和斗志地投入到中国原创动画的“创业大军”中。2009年5月,我成立了无锡熊猫动画设计有限公司,集合8名员工,开始制作我们的第一部原创短片,然而作品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回报,反而花费了大半积蓄。在短暂的失落和迷茫之后,我们认识到,动画公司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团队,才能制作出市场需要的动画。为了锻炼团队,更为了让公司生存下去,我们选择了动画外包加工——这是我们之前最不想做的,然而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先为别人做嫁衣。
接下来的整整两年时间里,我们和大多数动画公司一样,在动画外包加工业里艰难打拼。虽然偏离了我们的“动画梦”,但确实锻炼了自己的团队,也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关键的是,我们开始有了盈利。
那时候,正逢国家扶持动画的力度加大,各项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按照动画播出分钟数进行奖励、评选优秀动画给予奖励等,这些政策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人投身动画行业,说实话,我们当时也有点“蠢蠢欲动”。后来,却看到这些景象——一些公司挤破头往央视播出平台上挤,就是为了得到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又极力控制成本,导致动画产品质量下降。那几年,我们也听到周围有很多抱怨声:“怎么现在的动画越来越烂啊。”
公司内部为此发生过多次讨论甚至争论,渐渐明确了公司的发展方向:不能被奖励政策所左右,不能偷工减料走捷径,更加不能做市场不认可的事。最后,我们一致决定向烂片说“不”——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制作动画的,我们对动画的感情里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份神圣。
一面是原创动漫的梦想在胸中不停燃烧,一面是行业现状让我们轻易不敢踏入市场,多少动画公司因电视台的低购片费而一直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境地,我们的资金实力完全支撑不了这样的赔本买卖。怎么办?我们决定学习日本的方式,先从漫画出版物着手,让漫画经过市场考验后再动画化,这样不仅能扩大动画播出的受众基础,而且漫画出版物市场比较成熟,盈利模式清晰。
2011年,我们开始策划“何大马”漫画系列。为了在品牌定位上不走弯路,我们在策划初期走访了多家动画发行机构,了解市场的真实反馈,借此知道了市场的真正需求;在卡通形象设定方面,我们尽力做足调查,在中小学校做了1000多份动漫形象喜爱度调查问卷。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创作,“何大马”得到了出版社和读者的认可,2012年推出了《何大马漫画系列》共20册单行本,半年时间达到了总销量30万本的可喜成绩。这使我们大受鼓舞,几年的磨炼和积累终于略见成效了。
再看看那些曾经为了奖励而制作的动画公司,不少都失败了,不是倒闭就是资金撤资,我们很庆幸当初的决定,市场的才是成功的。
有了漫画出版物的成功经验之后,我们开始着手拓展新方向。我们也感受到了手机动漫的崛起之势: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尤其是4G网络的来临,使手机动漫孕育着未来动漫业的“王者之气”。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用户的需求从单纯的看漫画向看“动”画转变,因此,未来的动漫阅读模式很有可能是:一边看漫画一边互动,将私人化的阅读与半公开的社交结合在一起。
随着电视播出渠道在动画传播领域唯一性的减弱,动画市场或将渐渐纯净。动画公司可以不再紧紧跟随政策的变动而变动,越来越多的动画公司会根据自己团队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动画作品。此时,耳边回响起之前很多人呼喊“动画界春天何时到来”,我觉得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其实,春天一直在这里,只是你处在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