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鹏,潘家园早期摆摊者中的一员,他也伴随着潘家园旧货市场一路走来,见证了潘家园风风雨雨的发展,从最初的摆地摊对古玩收藏一知半解,到今天眼力高超的行内好手,如今他的“美石家”已经成为潘家园市场内的知名店铺,而李云鹏本人也已经成为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古玩业分会副会长,他店中的宝贝更是琳琅满目,从古代瓷器到如今火热的各类玉石彩宝应有尽有。
结缘潘家园
潘家园旧货市场最初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人们把一些旧货拿出来卖,在潘家园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后来逐步规范化,最终发展成为现在名扬中外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作为跟着潘家园一路走来的人,李云鹏见证了潘家园的发展,也跟着潘家园发展的脚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潘家园市场最初形成的时候,李云鹏就开始在周末的时候摆摊,一开始卖的东西比较杂,后来兴趣逐渐转到古玩上面。最初收古玩,他常常去外地或是周边老百姓家,包括同学家里收。后来哪儿有拆迁就去哪儿,那样人们处理家里闲置的东西会比较便宜,并且那时候人们也不太把老物件当回事儿,所以李云鹏就买到了很多不错的东西,几块钱就能收个古玩。李云鹏说:“那时候上班一个月200块钱工资,但摆摊卖普通东西能卖600元,后来卖古玩能收入一两千,这在当时很不少了。当时的古玩瓷器以民间的居多,官窑还是比较少的,甚至这些年我们所见的官窑仍很少。除非是一些大家族没落,才会出现一些官窑的东西。”
“捡漏”和“打眼”
在收藏圈里,每个玩家都会有“捡漏”和“打眼”的情况,李云鹏当然也不例外。
早年间,李云鹏花了1000元从同学手里收过一个大黑漆描金床,应该是从日本过来的东西,被古玩城一位老板以1500元收走了,这算是一次捡漏经历。同时,他还曾入手过一个明代的石雕罗汉像,底座下面刻有供奉人的款,一位中国台湾的藏友看上了,出价两万元收走了,李云鹏说:“记得当时应该是1000元左右入手的”,这算是一个大漏了。
以前,农村流行“埋雷”,他们准备一些假瓷器、染色珊瑚、假银饰、假银元等放在家里,李云鹏去收的时候,他们或是说刚挖出来的或是说家传的,再讲一些故事让人觉得东西很老,这就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有一次李云鹏去内蒙古,穿过了草原沙漠,花了四个多小时到一家蒙古包里收古玩。那家主人说自己家里有以前收藏的银元,因为老伴病了不得已才卖。当时李云鹏看到他们家非常贫穷,就放松了警惕买下了,其实也没想到这么远这么贫穷的地方还能有造假。后来一出门他就感觉不太对,在车上的时候刮了刮,“银元”竟然露出黄铜来。就这样,600块钱打了水漂,这些钱在当时是李云鹏几个月的工资。
“水深”和“水浑”
古玩的水还是比较深的,李云鹏讲了个故事:“和我关系不错的一个店家给我介绍了一个据说是大老板的一个大客户,时常来我店里买货。我收到一个粉颜色官窑大盖碗,器型跟汤盆有点像,有‘大清康熙年制’的款,上面还有白狮子钮,入手1000元左右。由于他经常来,我就低价卖给了他。但是后来我才发现,他竟然是给我介绍这个人的店家的儿子,是来我这儿‘捡漏’的。据说,那件东西卖了几十万元。如果当时和行内朋友一起去淘宝,碰到两人都喜欢的宝贝,那就两人‘傍着买’,就是我们一起买,赚钱了一起赚,赔钱了一起赔。但如果两人不认识的话,当然价高者得,不过前提是要懂‘规矩’,只要宝贝在别人手上别去砍价,放下的时候你才可以出价。现在的潘家园也是这样,这也是逐渐行成的‘行规’。”
李云鹏说:“如今真的古玩比那些年少了,就是偏远山村的老百姓家里都少了,所以古玩就更加难收了。”(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