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宁昊然
当代山水画家中,以泰山为创作题材的不在少数,山东画院的画家贾荣志便是其中之一。近日,当记者见到贾荣志时,他正在办公室里专注地画着一张山水画。放下手中的笔,他对记者讲起自己20多年执着追求的艺术之路以及对泰山的独特情结。
贾荣志,祖籍山东乳山。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专业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画院画师。曾深造于国家画院卢禹舜首届高研班。多次在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2002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2008年获首届“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2012年荣获尼泊尔文化部长奖。
执着追求
贾荣志祖籍山东乳山,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他的父辈年轻时从山东迁到黑龙江落户,他青少年时代的艺术启蒙与那片广袤的黑土地息息相关。
“我虽出生于黑龙江,但祖籍在山东威海,1988年从黑龙江回到山东学习、工作,所以我算是山东的本土画家。”贾荣志介绍,自己从20岁到泰安工作,20多年来一直在巍巍泰山脚下生活,泰山已融进了他的血脉。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会在他以后的人生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贾荣志回忆,小时候学画的条件很艰苦,即便如此,他仍未间断在绘画道路上的求索。“我十几岁接触绘画,纯粹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黑龙江和山东相比,文化积淀差得多,那时懂国画、画国画的人很少,一个地级市也找不到几个。”一次,贾荣志的一件作品入选了省级画展,结果展览时发现画挂反了。“可见当时美术的普及程度有多低。”他说。
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父母一样,贾荣志画画并没得到家里支持。父亲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正经事。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后来他临摹年画。东北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张贴喜庆的年画,他为了练笔临摹起那些民俗味儿十足的年画。父亲见他画得那些胖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很像样子,认为他有些绘画天分,那时起便不太干涉了。
改革开放初期,迪斯科等西方娱乐项目一夜之间风靡内地。彼时青春年少的贾荣志并不像同龄人一样热衷于新事物。他安静地在家里写字、画画、篆刻。“篆刻是成本低的爱好,可以重复利用,磨平再刻。”虽没把篆刻当成专业,但每当回头翻看当年的印谱,贾荣志说,自己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笔墨情缘
1988年,贾荣志调到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县工作,2001年又调到泰山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专攻山水花鸟画。泰山给了贾荣志太多的灵性与滋养。在年复一年的季节轮转中,他在泰山之巅想象着历代帝王封禅仪式的庄严、肃穆,体会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情怀,感悟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心胸。
贾荣志说,对于一名画家来说,生活在泰山脚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泰山文化更是齐鲁文化的精髓。“画泰山绝不能只从山水的视角去画,更重要的是泰山是座文化名山,要表现出它的文化内涵。”
欣赏贾荣志笔下的泰山,烟霞雾霭、浩渺苍茫、气势雄浑,密密实实的水墨色中透出一份灵秀通透的气息。20年来,他无数次登临泰山,与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可他说自己对泰山既熟悉又不熟悉,这皆因泰山的博大精深。“和圈里的画家朋友一起聊天时我们会探讨怎么去画泰山?几乎所有人画泰山都会画玉皇顶、十八盘、南天门这些标志性的景物,因为表象的东西不画看上去便不像泰山。但是把这些都融入画里,看上去又有千篇一律的感觉。”画泰山该从何处入手?这是一个难处理的课题。
贾荣志告诉记者,每次到泰山写生时,哪怕只是随便走入一个小山坳,都能感受到泰山之博大。面对泰山,那种与鲁山、沂蒙山、崂山等山东名山截然不同的气场,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油然而生仰止之感。他坦言,关于泰山主题的创作还有不少层次和不少课题等待挖掘。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要代代相传,并非一代两代画家所能完成。“古人画泰山受
家主观意愿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不同以往,我们这一代人与古人理解大自然的方式也不同,每一代人画泰山都应有自己的视角。泰山题材的创作并非一味沿袭过去、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革。”
心灵回归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激荡的变革期,从思想禁锢到多元思潮,从物资匮乏到商品丰富……这些时代因素在60年代出生的画家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当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急剧进步,新现象、新概念层出不穷,影响着美术工作者。“‘60后’的画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革,艺术之路多少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80年代美术专业性刊物很少,而现在无论是美术刊物,还是可接触的艺术信息都是海量的。相比前辈画家,现在的画家在艺术方面可借鉴和吸收的元素、流派更多。”贾荣志介绍,有不少画家80年代从事的是实用美术。“以前许多单位为宣传工作专门储备一批做会标、板报、标语的人才。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后来从事专业美术创作。随着科技进步,电脑设计美术字代替了手写,喷绘代替了画影壁墙。类似的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大环境略显浮躁,人心功利,这并不利于从事艺术创作。贾荣志坦言,自己年轻时,虽然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但社会环境与艺术环境相对单纯,那个年代的青年人走上艺术之路完全源自内心的选择,而现代人的选择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外在因素。“我们面对的是个多元化的社会,画坛活动多,刊物约稿多,有些时候电话都不敢接。”他说。
贾荣志认为,国画的传统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国画从古至今延续千年,以一支毛笔、一张宣纸承载着中国文人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我们的民族艺术首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从年轻时代走来,那时不太安分,总想从传统中走出来,想怎么创新。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经历过一些磨砺之后内心就会平静了,更渴望回归‘本源’。”
现在的生活中,每天能安静地喝杯茶,画张小画,哪怕是一个极小的扇面,贾荣志内心都十分满足。在他看来,艺术家应具备传播真、善、美的天然使命,更应呼唤心灵的回归。“能潜心创作发自内心的、自己喜欢的作品,做到这点就是成功的画家。”他这样告诉记者,自信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