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洪蒙山+思 136x148 2001 洪蒙山+思 136x148 2001

  毫无疑问,沈爱其先生笔墨是非常传统的,我觉得这个传统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内在相关。在传统文人画史上,直至黄宾虹齐白石这一代画家,书法是绘画的前提,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沈爱其丰富的用笔变化中得到印证。包括用墨,甚至可以说,用墨的变化比用笔还要丰富、多变。

  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未必准确,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我想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到了黄宾虹这里,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到了一个节点或转捩点。一方面,黄宾虹这一代画家继承了宋元明清绘画传统,另一方面个别画家因为吸纳西学绘画风格,使得宋元明清绘画传统路径发生了转向,甚至可以说,之后的很多画家开始逐渐溢出了那条延续了数百年的脉络和线索。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也是毋庸置疑的,更是一个被讨论了数十年的老得不能再老的问题。我要说的是,表象的变化固然重要,也是事实,重要的是,我们要竭力澄清变化的微妙之处,及其背后的动因所在。但在这里,我没有时间细加分析这些东西,我想着重围绕沈爱其及其作品来展开相关论述。

  如果说黄宾虹等这一代近代画家代表了一个节点的话,那么,沈爱其包扩很多这一代画家,更多受黄宾虹、齐白石及其之后画家的影响,包括西方现代派的形式风格也或多或少对他们有一些影响,某种意义上,他们与宋元明清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了。所以,他们的形式、笔墨乃至画意并非源于宋元明清。去年在皮老师组织的关于写意的研讨会上的那篇论文,我就是试图讨论像沈爱其、周韶华、崔振宽这一代画家与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关系,系统考察在观看方式、形式、笔墨及画意等层面的变与不变。最后我发现,实际上,在内在逻辑上并不乏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层面上,比如形式,比如笔墨,包括画意,等等,都深具变化,甚至说,已经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了。因为,他们绘画的底本、母题,最直接的就是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等这一批近代画家,还有就是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思的是,值得一提的是,比他们小一辈的中国画家,比如林海钟、邱挺这一代画家,则与沈先生他们不同,他们试图回到宋元明清传统,所以,这几年他们的创作与沈先生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拉开了一定距离。

  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谈大问题,什么中西绘画观念、回归传统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我想我们回到一个具体的层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是两代人所接受的绘画教育与学习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知道,古代绘画有一个临仿的传统,所以,画家首先是一个大收藏家、大鉴赏家。但到了黄宾虹之后,这个传统渐渐没有了。沈爱其这一代画家更是如此,他们所能看得东西很少,即便有印刷品,也很粗糙。何况除了教育、学习的局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传统绘画的拒绝,这一点从五四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直到80年代以来,亦复如此,都在试图诉诸改造,而不是真正植根于传统绘画及其内在话语结构中。不过,在博物馆、媒体传播开放、印刷日益精良的今天,新一代中国画家所受的教育与学习截然不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沈先生与近代画家就是绝对的一脉相承,也不是。至少在沈先生作品中,我们已经无法按照我们习惯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这种分类方式来界定它。这就涉及到他的绘画语言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画意。

  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说在传统中国文人画,包括在黄宾虹这里,笔墨是相对自足的,或者说画面形式非但没有统御或约束笔墨,反而将笔墨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出来。不同的是,在沈爱其先生这里,我觉得形式、包括行为、观念的力量非常强大,甚至吃掉了笔墨。在他这里,更多时候,笔墨是服务于形式,服务于一种表现主义式的意象,而不是自足。所以,这个悖论不同于古代传统画家。

  进一步,我们再来谈画意。画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可延异的问题。在这里,我想着重就本次展览和研讨的主题——“气”略作讨论。

  有个日本人专门写过一本书,叫《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涉及到绘画,我们谈得更多的当然是南朝谢赫的“气韵生动”。就是“气韵”之“气”。谢赫画论背后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魏晋以来的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但此时还没到文人画或士夫画滥觞和盛行的时期,而沈爱其的绘画如果与古代绘画有关系的话,那么,更多也是源于后者,而非前者。

  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知识或观念基础,就是理学或道学。事实上,在理学内部,“气”也是其重要的思想分支。

  明确到“气”,并建立起气生成论(以及存在论)的是理学家张载。张载以气的聚散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张载所谓的“气本”即“理气合一”、“理气一体”。谢赫所谓的“气韵”与理学家所谓的“气”并不能等同。在这里,“理气”一说某种意义上是赋予“气”一个“理”的前提和基础。“理”即士之“道”也。因此,钱选、赵孟頫等所谓的文人画的“士气”不仅是“气韵”,亦是“理气”。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宋明理学中,“理”与“气”之间更多体现为一种紧张和矛盾。朱子这些理学家根本看不起“气”,认为“气”是一种很低级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所以,对于文人画而言,一方面气(气韵)的凸显意在将个体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理的存在恰恰抑制了气的自由生长。也就是说,即便生长,也是一种理性生长。所以,在赵孟頫、董其昌及黄宾虹眼中,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但是,“中庸”背后隐含着一个“理”与“气”的紧张关系。

  回到沈爱其先生,他也强调“气”,毋宁说是一种“境界”。但是,我认为,在他的“气”背后缺少了一个“理”的基础。我在想,或许正因如此,笔墨的自足性在弱化,形式意识在强化。所以,沈爱其先生的画面不是中庸,相反,其不乏“前卫”的色彩。或者说,如果与古代有什么关系的话,我宁可将其归结到宋元以前,而不是宋元以来的文人士大夫传统。

  说到底,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视觉生成机制的变化。

  诚如刚才皮老师及其他老师所说的,对于沈爱其先生应该综合去考虑。我们反过来看,从他的笔墨、形式,到“气”(或者说是境界),包括他的前卫色彩,现代主义色彩,回到他的个人遭遇,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的大语境,我们发现,在逻辑上的自洽的。在沈先生这里,或许单纯抽出笔墨、形式,或“气”等,或许我们找到与某个传统画家的关联,但整个生成机制,整个发生系统,我想还是有他的独特性和异质性在。

  皮道坚:明军发言提供了一个很好,我们来研究沈爱其绘画的角度,他从理和气的关系,我想他有几个观点,第一他认为沈爱其的绘画艺术里面,他的观念力量更强调。第二,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宋元也不是明清,也关系也是源于这之前,这跟我的观念完全一样,我觉得要找到中国古代的老庄子学,可以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他谈第三阶段的老庄思想,就是谈庄子的老庄思想,和沈爱其的艺术主张和艺术言论,以及艺术表达,感觉到非常吻合,这个观点也很好,他也提出了对沈爱其的艺术,我们把他作为一个个案,做理论和批评的应该对他进行综合的考察。他认为沈爱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