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追溯其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有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东汉时,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直到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离不开锁,而且锁的样式和开锁的技巧愈发先进。在安秉武的家中,他收藏有大量的铜锁,其中400余把是中国制造、带有中华文化特质的古锁,另外还有一些西洋铜锁则是来自国外的舶来品。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如此数量的锁均能够正常使用,只要将形态各异的钥匙插入锁孔,便可立时打开。
古锁藏品凝聚先人智慧
安秉武向记者介绍说,他从20多岁起就对铜器有着强烈的兴趣爱好,其中铜锁便是其收藏的品类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安秉武的铜锁世界不断壮大,如今近千把铜锁成为其最庞大的收藏。这些锁中有400余件中国古铜锁,上溯到千年以前的出土藏品,近至百余年历史的大铜锁,安秉武均有收藏。每每细细品味这些藏品时,他经常被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在安秉武的眼中,锁不仅是封缄器,它更像是工艺品。
在安秉武的收藏品中,一对琵琶造型的铜锁令他格外珍爱。从外观上看,锁体是按照乐器琵琶的造型铸成的,一枚上面雕刻着龙图腾的造型,另一枚上则刻有莲蓬、荷花。莲蓬包含了多个莲子,工匠制这把锁也包含了多子多孙、子孙满堂的美好寓意。安秉武说:“这样一组出品自清朝晚期的锁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将钥匙插入锁孔,琵琶柄上的锁杆便会移动,锁自然就能打开了。”
如今,很多人都有密码锁,密码锁上大多是0至9的数字,当开锁的数字拼凑正确时,锁扣就将打开。安秉武的收藏品中同样也有这样的密码锁,区别就在于锁上少了阿拉伯数字,全部是汉字。记者留意观察这把锁具,每一道密码环上都会刻有四个不同的汉字,这样的锁具通常是五个密码环或七个密码环为一组。安秉武告诉记者:“这样的密码锁是不配钥匙的,每一把锁具都会配备一个密码,比如手中这把锁的密码,从右到左分别是淂、雨、是、风、不,将这五个字以此拨弄到开锁点后,锁自然便会打开。”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劳动人民在制锁方面充满了智慧和创新。安秉武说:“锁具在人类文明社会里发挥着‘拘系束缚’的功能,规范着社会行为,捍卫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与“沈阳”有缘的文字对锁
刚刚提到的文字密码锁,安秉武收藏有两把,他将这两把锁称为“姐妹花”。要知道,这对“姐妹”经历了10年才最终走到一起。安秉武说:“这两把锁还真是挺有缘分的,每一把都与‘沈阳’二字有关。”
第一把锁是安秉武1990年逛天津沈阳道古物市场时寻觅到的。当年他看到这把锁时真可谓眼前一亮——锁面柔滑细腻,光彩夺目。仔细观察,铜锁中使用的铜为白铜,且掺入了大量的白银,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锁面的光滑。要知道,1990年他买这把锁花去了30元钱,而那时的月工资不过200多元。购得这把文字密码锁,安秉武如获至宝,经常拿在手中把玩,锁面上的图案,甚至上面的斑斑点点都被他一一牢记。
2000年,安秉武受单位委派,前往沈阳出差。闲暇时,他特意去了一趟位于沈阳故宫附近的北市场。在市场里,他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专门售卖古锁的摊位。更令他惊讶的是,摊位上摆放着一枚和家里那把文字密码锁高度相似的锁。“无论是材质还是开锁机关,甚至摸在手中的感觉都与我家中的那把锁似‘一奶同胞’。”安秉武形容说。没有一点犹豫,他这次花了200多元将这把锁买回了家。两把锁在安秉武的手中实现了团聚。
在安秉武的介绍下,记者拿起这对文字密码锁,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密码环上雕刻的文字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当时制造这批锁时,恐怕每一把都有自己的特殊密码。
安秉武说:“1990年在沈阳道觅得第一把文字密码锁,10年之后在沈阳市找到了它的‘姐妹’,同与‘沈阳’二字有关,中间恰巧相隔10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参加文博展 藏锁示众人
本市河西区政府曾在天津博物馆(现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届河西文博节民间收藏展。在这次展览中,主办单位特别为安秉武提供了两个展柜,用以展示他的收藏品,其中一个收藏柜里摆满了这些年来他从各处搜集到的锁具。
安秉武告诉记者:“当我把自己的藏品展示出来的时候,很多与会的观众都好奇地围拢过来。他们没有想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锁竟然有这么多的花样,都夸赞我的收藏精致,更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安秉武认为,搞收藏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敢于将自己的物品拿出来示人,让更多对收藏、民俗有喜好的市民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汲取来自各方的营养,对于个人的收藏有益无弊。
安秉武同时告诉记者,近些年来,锁具在拍卖市场也呈现出抬头的迹象。从前,拍卖市场很难找到锁具这一门类,但最近两年,每次大型拍卖会中都会出现一两件,甚至更多件各年代的铜锁。“津城每次举行拍卖会,我都会收到一份拍品图集,然后根据图集寻找自己想要的锁。预展的两天里,我会到现场鉴赏这些锁具,看看材质和纹路,摸一摸手感。如今,天津周边的一些省市也出现了不少仿制的新品,对于一些刚入圈的收藏者来说极具迷惑性。其实,即便我接触古锁多年,也不能100%地保证不会看走眼。”他开玩笑说:“过去看预展我得戴眼镜,但透过眼镜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水平。干脆我就靠手摸,这样最准。”离开眼镜反而能够捡到漏,这或许是安秉武的独门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