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艺术书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苏立文先生一生的研究心得
【答谢词】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是苏立文先生于1959年出版《20世纪中国艺术》的基础上,于80岁高寿时写就的,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鸿篇巨制,饱含了他一生的研究心得。
□陈卫和
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中文版获得了《新京报·书评周刊》2013年优秀图书奖,为此我们深感荣幸!感谢本届评委的肯定和鼓励!
我们深知,我们的中译本绝对谈不上翻译作品中的精品佳作。那么它因何获奖呢?显然,主要理由是,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翻译的书。
苏立文先生与中国艺术家有深厚的渊源,24岁时在中国开始了他的中国艺术研究之旅,从此构成了他一生的轨迹。他沉浸于中国美术研究逾70载,在西方研究中国现代美术领域,不仅是开山鼻祖,而且其成就至今无人比肩。《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是苏立文先生于1959年出版《20世纪中国艺术》的基础上,于80岁高寿时写就的,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鸿篇巨制,也是他一生完成的最后一部专著,饱含了他一生的研究心得。
文学作品或许没有是非问题只有高下问题,但历史著作除了有高下也有是非。翻译工作亦如此。苏立文先生从不讳言,他的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和疏漏,并期待中国读者向他指出来。然而翻译之初,有一点我们是非常明确的,即我们的工作是翻译,不是改编。我们所遵循的是“信达雅”的原则,追求忠实于原著的翻译。
翻译之道,用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话说,包括“得意”“忘形”两个方面。对原著中的描述、阐释、思想观点乃至风格,应当有深入正确的理解,即所谓“得意”;将它创造性地呈现为明白晓畅的中文,即所谓“忘形”。正确的理解是核心,晓畅的表达是目的。而理解力与表达力,一损俱损,需依赖专业知识、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同时发挥作用。每一句译文,都是三者共同作用之下完成的创造性转换。限于三方面的水平,我们自知目前的翻译远不令人满意。
为了谨守译者权限,我们仅对查有实据的事实出入加以改正或注释。近日借此书加印之机,我们对本书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订,对已发现的译文错误加以改正;对原著中与事实有出入的叙述,增加了若干新的注释。为此我们衷心感谢热心读者以及学者专家的指教,并期待进一步修订此书,以使苏立文先生的著作得到更完美的呈现,与所获得的奖项相称,也不辜负读者的厚望!
(作者为本书译者之一)
■ 现场声音
苏立文的研究并非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苏立文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研究并非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大概这和他太太是中国人也有关系。苏立文和中国艺术家的关注很紧密,他曾经在中国呆过好多年,认识了很多艺术家,但是他的研究保持了独立性和客观性。苏立文认为徐悲鸿并非一流艺术家,他的评论先不管对不对,但是很多人是不敢这样讲话的,这体现了他的独立性。他不仅仅是一位中国艺术的见证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位亲历者。苏立文一直有两个期望,第一是期望中国的艺术家不要仅仅关注中国艺术,也要关注欧美艺术,第二他希望欧美藏家也不要仅仅是站在立场上看问题,这两个期望在未来相信都会有所突破。
□顾振清(艺术策展人)
新京报记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