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雪
他是作家,公开出版中外文版著23部;也是画家、摄影家,在欧美和国内举办个人美术摄影展览33场,出版个人美术摄影集7部;他还是演说家,在海内外举办学术专题演讲500多场。《长江日报》记者余熙,是湖北新闻界的一位多面手。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长江日报集团内的“余熙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室”,近距离接触这位新闻“大腕”。
“以画为媒”初出国门
上世纪80年代,余熙进入长江日报工作。“当时新闻报道、特别是外事报道基本空白,而我们的国家却越来越多走向世界,读者的目光也越来越投向世界。”余熙说:“我有一种自觉、自愿,想涉足外事领域进行新闻探索。”
初出国门,是以画为媒。1991年7月,余熙受邀赴瑞士举办个人画展。一天,余熙在瑞士卢塞恩的街上水彩写生,偶遇几个来自台湾的学生。聊天时说出自己来自中国武汉,他们非常惊讶。
在与当地人交往过程中,余熙也惊讶地发现,瑞士人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真诚的好奇。“外事并不是只有专业外交人员才能做,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播中国形象、中国声音的可能性。”
早期从事民间文化交流,对内,不被理解和接受;对外,语言不通,行走不畅。可余熙坚定、执着,近30年来,他以记者、作家、画家、摄影家、演说家的身份,运用新闻、文学、美术、摄影、演讲等多种形式,自筹经费,在世界50多个国家开展民间国际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活动。
在牙买加创下记者之最
2009年底,余熙应邀前往牙买加游历了20多天。余熙说,他心目中有两个牙买加——一个是让人怀念的加勒比绿色天堂岛国;另一个则是让人心生恐怖的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那里的凶杀、抢劫率曾经排名全球前三。
到牙买加后,余熙听说在金斯敦老城区“下城”,开店铺、做餐饮的中国同胞多达3万余人,他们饱受各种骚乱的伤害,每家每户都用钢条把店门、窗户焊得严严实实。
为亲身感受旅牙同胞们的艰难生活,余熙决定冒险前往金斯敦采访。当地警察局得知后,派了5名荷枪实弹的警察贴身保护他,并给他戴上了一顶沉重的钢盔。
余熙在警方的保护下,采访了许多生活在金斯敦的中国同胞,用相机和笔记录下他们的真实生活;同时,他也亲历了当地几乎是家常便饭的街头杀人事件。
余熙向记者感叹:“我无意中竟创了个牙买加之最——我是唯一在牙买加受到警察荷枪实弹贴身护卫的外国记者,更是唯一戴钢盔到金斯敦‘下城’采访的中国记者。”
影响有影响的人
余熙在从事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时,注重与外国政要、社会名流建立友谊,直面高端人群,传播中国主流文化价值,实现公共外交和民间外宣传播交流的“最大化”。
他在《长江日报》开辟专栏“余熙高端访问”,发表报道各国元首、首脑、内阁部长和驻华大使的新闻已逾数百篇。面对面采访报道过的外国元首和首脑有近50位,采访报道过美国、法国、德国等驻华大使100多位。
目前,余熙以“武汉市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对武汉市遍及全球的20个友好城市,逐一进行文字和摄影采访,开始了“武汉友城”的跋涉之旅。余熙说:“生命的长度有限,我要时时刻刻增加人生的厚度。”
(原标题:是新闻“大腕”,更是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