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在军博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作品展上,臧松林将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之《清平乐·六盘山》送展。臧松林表示,书法创作就像是朗诵诗歌,需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艺术的魅力。而且,书法艺术一定要“为人民服务”,雅俗共赏才是真正的艺术。
■谈创作
书法要融入抑扬顿挫的语调
臧松林表示,自己的艺术之路启蒙于孩提时代,“小学就在班级担任板报员、宣传员。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画国画、山水画,那时候就是纯粹的喜欢绘画。”臧松林说,直到1982年参加工作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书法。在几十年的学习中,臧松林总结出了对书法的认识以及创作思路——方圆兼施、错落有致、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盘如焦石、形如草蛇。这二十四个字是臧松林几十年来刻苦奋斗的终极目标。
臧松林认为,书法创作,首先要对书法有认识。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臧松林发现自己钟爱行书、行草,这种有快有慢、有重有轻的节奏,更利于表达人的个性。“写书法就像是朗诵一首诗歌。朗诵诗歌时,需要高音、低音,有起伏,也有转折,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艺术的魅力。写书法是用变换的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臧松林紧接着说,“如果写书法纯粹为了写字,写的字没有变化,没有感情,平淡无味,这就只能是‘写字匠’。书法艺术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修养和品位。”和别人追求线条美不同,臧松林更加讲究书法创作的境界。
■谈师承
书法艺术“像则死,学则生”
在采访中,臧松林一直提到几位老师,表示自己成绩的取得和他们的教导密不可分。臧松林回忆,1984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上学时,曾上过两次启功老师的面授课。“那时候启功先生是偶像啊,我被启功先生的书法深深吸引了,觉得能够上大师的课,是最幸福的事情。”直到现在说起来,臧松林还是难掩兴奋。1982年,臧松林来京参加工作,认识了刘春华老师。“刘春华老师手把手教我,刘老师不仅创作油画,书法也非常有造诣。”
臧松林说,“刘老师告诫我,学书法,不是画字,而是写字。”臧松林一边上函授大学,一边跟刘春华老师学习,在老师的指点下,就知道哪里该注意什么,哪些需要加强,进步就会明显。“艺术需要交流,多寻师访友,走出去,不能闭门在家,自己修炼。我非常积极地参加一些笔会,和老师们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很有收获。”臧松林表示。
在不断的学习中,臧松林领悟到,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方法”,和大多数人一样,他经常临帖学习二王、孙过庭作品。“临帖和抄帖是两个概念,大多数人都是在‘抄帖’,在学习的基础上‘临帖’,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而盲目地去‘抄帖’,就很难从字帖中找到方向。”“像则死,学则生。”这一直以来是臧松林的座右铭。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好书法艺术,就要先学古人,但是如果只是照搬古人的书法,一辈子都是写字匠,学习了古人优秀的精髓,将自己的风格带入书法当中,就是真正做到了继承古人的衣钵,有所创新,就是“学则生”。
■谈生活
业余生活全被书法占据
钟情书法艺术的臧松林爱好广泛,喜欢摄影、参加象棋比赛、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虽然兴趣广泛,但是臧松林表示,他在书法领域投入的精力最多。“一边听轻音乐,一边写书法,是非常享受的时光。”臧松林说。
臧松林坦言时间太少,每天在家就是写字,起床先看帖,帖不离手,床边都摆着《孙过庭书谱》、二王字帖,“平时要经常看,学习是要‘悟’的。”臧松林说,他一直谨记毛主席说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他看来,书法艺术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让大家能看懂,读懂,雅俗共赏。“现在找我要字的人特别多,我还要搞创作,时间非常不够用。”
艺术简历·臧松林
1956年生,现为北京艺术交流中心一级书法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全国中青展一等奖,其书法作品先后二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法大奖赛,获奖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