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通讯员罗青玲报道) 他是戈壁绿洲生生不息的维吾尔族同胞,他是新疆兵团的一名普通农民,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断收集、保存、保护着当地可移动及不可移动的民俗文物。马年春节过后,笔者用心感悟了这个维族农民的“文物”保护梦。
位于托木尔峰山脚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十五连,居住着一个独特的群体——兵团农民。1982年,兵团与地方依河定界,世代在昆马力克河南岸居住的1320名、原属于温宿县管辖的维吾尔族人口纳入四团,成为兵团集体所有制下的“新型农民”。
52岁的阿尔肯从小就居住在沿河定居的维吾尔族村落里。童年的记忆里,那丝丝缕缕、氛围厚重的民俗文化是他的最爱,“独塔尔琴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每年农闲、过节或是儿女嫁娶之时,连里的老人们都要弹起独塔尔琴、打起手鼓,跳起欢快麦西来普来庆祝。”擅长调音的阿尔肯抱着熟悉的古琴快乐的回味道。
阿尔肯告诉笔者,如今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虽说喜欢舞蹈音乐,但大多是根据电子合成音乐起舞,传统的麦西来普舞蹈根本就挪不了步,更不要说弹唱古老的独塔尔琴了,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除古琴和舞蹈之外,古老的村庄及世代沿袭的农田耕作、日常生活用品中还有许多维吾尔族民俗的标志。如埋葬在山边的古墓群、农民耕田用的木犁、出行用的木轱辘车、盛马奶用的木碗、装桑葚酒的木壶,这些都是纯手工制品,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这些制作工艺复杂、繁琐的木器在当代青年的眼里已是无用的“古董”了。
为更好的传承、保护维吾尔族文化,阿尔肯从32岁起就开始收集这些传世古琴、手鼓和木制的生产生活用品,甚至对山边绵延数公里的200余座古墓也对上了眼,时不时的前往山上看护。“如今我已经收集了三把传世古琴和数量不少的木制器皿,有一部分前两年都上交到阿拉尔三五九旅纪念馆被珍藏起来啦,真希望这些东西能够永远流传下去。”阿尔肯说。
阿尔肯说,由于孩子多,他的家庭并不富袁但这并不影响他收集民俗文物的热情,况且收集与爱好是一辈子可以做的事,只要活着,他就会努力做下去。
阿尔肯告诉笔者,他说新年里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若干年后,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家乐园,他要在那里和儿女们弹独塔尔琴,跳麦西来普,欣赏质朴的民俗器皿,感悟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
(原标题:兵团第一师四团:维吾尔族农民阿尔肯的"文物保护"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