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提案
第0001号
提案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界别:教育界)
案由:关于改善中国现行的艺术教育处于“金字塔倒置”状况的问题提案
关键词: 美育 素质 金字塔 艺术教育规律
内容:
艺术历来就是社会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自古希腊时起,就是公民社会“博雅”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分工条件下,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提升公民素质,强化全社会人文素养的基石。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现代人们的生活有更高的文化诉求,需要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读书、电影、音乐、欣赏雕塑绘画等。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亦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
虽然艺术和美学对于每一个青少年人格完善,人性美好的培养和启蒙的意义重大,但是现今整体教育体系中,艺术普及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反高等教育中过多设置的艺术专业并随之产生的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却严重过剩。国家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整个艺术教育结构呈现为极不健康的“倒金字塔”状态。根据我国艺术教育现行状况,推行艺术教育改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中国艺术教育的普及问题
理想的社会中艺术类教育应该整体呈现金字塔型。处于基础层也是最大规模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公民的艺术素养培养,而全体公民的艺术素养培养一定从幼儿开始。基础美育从幼儿期、幼儿园、小学开始普及直至大学教育逐渐形成坚实的“金字塔式”教育结构。这样的金字塔型的艺术教育结构,才是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现代社会需要的合理结构。但事实上,中国现行的艺术教育政策则如同倒置的金字塔,在面向儿童和成人公民的艺术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而艺术专业教育则因为臃肿和设置失当而失去了原本的功能。
面向儿童的艺术类教育在两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落差,第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艺术类教育严重缺位。虽然素质教育的改进正在逐渐改变目前的学校教育体制,然而对美术、音乐、体育这样,无法在成绩单上显示出成果的科目始终还是没能受到真正的重视。加之,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艺术无用论”这样的观念,即便主课老师抢了课,大家也觉得无可奈何,很少会主动去要求(可能也不敢要求)去接近艺术,创造艺术了。
第二、学校之外的社会机构艺术教育功能发挥不足且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虽然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机构日益发展,但这些社会机构所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却发挥不足。比如很多美术馆虽然有很好的展览但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讲解人员,以至于没有能起到艺术教育应有的社会服务作用。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但他们即便想给孩子更多审美教育,但却力不从心。即便是在上海、北京这样艺术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中,美术馆、博物馆中没有配给针对少年儿童的专业讲解人员的并不在少数。当记者来到几家美术馆,看到不少小朋友对展示的艺术品兴趣缺乏,甚至有孩子坦言:“在这里看名画,还不如在家玩手机、打游戏。”(引自2013-06-01《新民晚报》作者:黄伟明;梁依云)另外这些艺术资源相对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在全国范围内而言,配置严重不平衡,很多偏远地区的儿童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展示或熏陶。
就目前情况而言,面对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艺术类教育主要是课外特长教育,家长们通常是为了升学或择校的需要才强迫孩子在某个方面学习特长,参加考试。此类培训性质的教育机构多数以民办为主,其教授的重点是艺术的“术”而非“艺”,眼光只盯着考证和升级,很少顾及艺术精神和审美文化的渗透。
因此,艺术普及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而且要加强社会力量对公民艺术教育的参与。从小注重孩子们艺术知识的积累,增强整体人文素质作为艺术普及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小学和幼儿园不仅需要安排艺术课堂,更要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学生应有更多的机会去美术馆参观,聘用艺术家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与语数外同样的重要的必修课程。而这种体制的形成首先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认同与支持。
二、艺术类大学的招生问题
艺术教育中大学教育阶段应该是培养高精尖艺术创作人才以及艺术研究型人才的平台与摇篮。但随着当今高校日益扩招问题的出现,艺术类招生人数激增,录取学生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随之而来的出现了系列社会问题。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1600多所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约130万人。艺术类招生的激增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艺术考生文化课成绩分数线要求偏低,部分专业课评选标准主观性强。艺术专业成为考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捷径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各类院校的艺术类考试实际上成为无法正常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出路”,很多考生并不是因为兴趣或爱好报考艺术类院校,而是因为别无出路,由此不仅使得艺术类招生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由于考查环节的主观性较大,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招生环节的不理想状况。
其二、某些高校为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片面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质量良莠不齐,进而使得艺术专业“成才几率”降低。而相伴而生的则是全国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使得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流入社会,年复一年。由于就业问题的积累,而社会的吸纳力毕竟有限,剩余的艺术生将在社会底层徘徊。这无形给艺术生本体造成一定的生活压力。随着日积月累,恶性循环使得部分艺术毕业生处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积累出大量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反政府倾向。这些情况无形之中给社会增添巨大的负能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尊重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实施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整艺术教育体制 专业艺术类院校是培养艺术类别的师资、研究和专业型的人才基地。艺术专业院校应减少招生数额,全国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应有严格合理的选拔制度。这样既减轻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过度竞争问题,减轻了安置压力。同时又能使更多优质的艺术教学资源集中在富于潜质的艺术苗子,为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艺术人才。
(2)文化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
文化教育行业的主管部门既是艺术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也是组织创新与制度执行的推进者。主管部门发挥积极作用,优化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积极倡导艺术教育进行分阶段性的因材施教。加强艺术普及教育,缩小专业艺术高等教育的选拔入口,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使得倒金字塔结构的状况尽快改善。
(3)政府文化部门制定适合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文化政策,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代对应,如何让传统文化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对人才进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培育,是实现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艺术教育的模式和轨迹,中国文化当代性是从传统中来,从传统中找到当代艺术发展的营养,从传统文化中真正实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适合当今文化趋势的发展,合情合理的文化政策是指导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指向和依据。
个人简介
李象群
男
1961 生于黑龙江·哈尔滨
1978—1982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1982—1987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7—1990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0—2000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员
200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委会委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
北京市广电局行风、政风监督员
获得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人才
英国肖像雕塑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