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孔德
在工作室见到胡美生,他正忙于给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建立60周年创作瓷瓶画稿。这位老人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一聊起陶瓷创作,仍然滔滔不绝,那掷地有声的洪亮嗓音,仍能让人领略到他对陶瓷创作的一腔热情。
胡美生自幼热爱国画,少年时即拜师名门,受著名书画艺术家梅雪峰和梅纯一的指点。从25岁第一次在景德镇看到工匠师傅在坯胎上创作,他的一生便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认为,传统瓷器里的许多形象都是从国画里吸收而来的,从笔墨、意境等方面看,青花图案与国画有相似之处,由于自身的造型也有不尽一致的画法和工艺技法。但是在纹饰图案在神态和气势上,却一点都不输国画的“笔墨气韵”。
景德镇陶瓷那形简意全的构图,那变幻莫测的笔触,让胡美生深刻体会到著名作家沈从文说的“民间艺术最强的生命力,就蕴藏在最平凡的普通工匠手里。”“真诚、专注、朴素的态度是最重要的。”胡美生说,要在宽广的艺术天地里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些品质必不可少。他将每一个忙碌在坯房、窑厂、画室的工人当做老师,以不拘一格的坦荡襟怀,把自己融于景德镇的“瓷海”当中。
从1956年至1961年,他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学习,专业是陶瓷传统彩绘。学习期满后,因毕业创作陶器《戏曲人物》富有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被老艺术家张仃指名留校任教,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执教生涯,并继续跟随张仃、李苦禅、俞致贞、田世光、孙其峰等老一辈名家学习。后来学校并入清华大学,胡美生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陶艺家。
胡美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再到生活,他把观察生活的能力全都用在自己的画里。他的表现故乡风土人情的作品,如家乡成熟的石榴、老树、枯藤、垂柳等等,通过流畅的线条自然地传达了所表现对象的沧桑感。
胡美生深知人生之短和艺途之长。1978年,他发现陶瓷装饰艺术与工笔花鸟画有着密切关系,在44岁的时候,他又跟随著名花鸟画家俞致贞学习工笔花鸟画,并进入高校工笔花鸟画教师培训班学习一年,学习期间,其工笔花鸟画赢得了师长的肯定,也开启了他在工笔花鸟画的艰苦探索之路。
胡美生在创作过程中大量吸收传统装饰艺术、民间艺术的构图方式,在长期写实的基础上,他找到了一种对艺术的真诚:充分尊重生活,同时大胆创新,再加上他长期从事陶瓷装饰艺术和民间民族艺术的功力和修养,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笔写意、亦工亦写的画风。其作品在追求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艺术、装饰艺术等手法,具有质朴、浓厚、醇和、清新的艺术特色,颇受好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丁茵评胡美生:“艺术上追求朴实无华、宁拙勿巧、宁涩勿滑的艺术境界。绘画手法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语言。数十年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氛围中陶冶、汲取营养,让他能够博采众长,厚积薄发。”顾丁茵评论他的花鸟画“没有因袭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而是采取双沟镇色,一丝不苟,很有装饰趣味。于其中也能觉察到他对古代彩绘陶瓷上画法的借鉴。”
胡美生凭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几十年对陶瓷的研究,结合自己深入名瓷产区的生产实践,先后撰写了多篇讲义和论文。他把历史悠久的青花瓷装饰艺术规律总结为:“国画与图案法则的结合,白多于青,青白相映,一色多变。”总结古彩色彩规律为:“象征示意,一色多用;一体数彩,同色不挨。”总结传统穿枝艺术规律为:“以花为点,以点步位,曲线为枝,相反想成”。他同时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花木山林意境的感受,1993年在湖南醴陵设计绘制的《寒林幽啼》、《天竹》、《冬晨》,前两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后一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在绘画手法上,胡美生对物象表达简洁、整肃,没有多余的线条堆积,没有人云亦云地重复别人的路子。画如其人,朴素、严谨是胡美生的一贯作风。面对当下艺术市场的浮躁之风,胡美生表示,如何在艺术和市场两边游走,是青年陶艺家必须面临的问题。他建议,年轻陶艺家不要急着追名逐利,要先将基础打好。勤奋是进步的不二法门,要加强品德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破茧而出,最终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