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吴树:收藏这个行业已经变成赌博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吴树:收藏这个行业已经变成赌博

吴树:收藏这个行业已经变成赌博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吴树 吴树 吴树出版的书籍 吴树出版的书籍 吴树出版的书籍 吴树出版的书籍 吴树出版的书籍吴树出版的书籍

      图/文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实习生 张卉

      吴树[微博]

      文化学者、作家、记者、国家高级电视编导。中国电视艺术家、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作为知识青年下放赣北农村当农民,续任中学教师、图书馆馆长、地方电视台台长等职。曾著有中篇小说《野草莓》、《明天的太阳》、《进化森林》等;电影文学剧本集、纪录片和文艺专题片分获国际、国内专业大奖;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之一《谁在收藏中国》、之二《谁在拍卖中国》、之三《谁在忽悠中国》,这三部书影响很大,他被誉为“收藏界深喉”。

      “盛世收藏乱世金”,在全球经济冷风飕飕之时,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似乎显示出烈火烹油的盛世景象。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交易额为585亿元,年增长率达177%,其中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价的巅峰。2011年,中国收藏市场方兴未艾,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这样的结局,甚至让不少行里人感到错愕。“想赚钱,搞收藏”,真的吗?吴树“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告诉藏家一个残酷的现实: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真的会掉陷阱。历时数年,三部曲全方位地解释了中国文物收藏界的乱象和幕后真相。

      盗墓贼和我很认真地探讨问题

      羊城晚报:你的三部书被誉为“文物黑皮书”,使你成为文物“打假”名人,正如方舟子等打假名人所遭遇的阻力,你在做这些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阻力?

      吴树:还真的没有遇到麻烦。我写的书是为了说现象,不是坏某个人的生意或者名头,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我是谁,也不会给我阻力。有一次暗访盗墓,我假扮文物经纪人,没想到盗墓人当时竟然拿出台摄像机,里面就有我在某个电视台做节目的片段。但是他也不在乎,还和我很认真地探讨问题,我写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去揭示现象,给世人警示,而不是专门针对谁。

      其实很多文物收藏的行内人都很认真地读过我的书,知道我损害不了谁的利益。一说拍卖公司,这几本书根本动摇不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二说做高仿的手工艺者,第一次在北京电视台中做节目,李广琪【笔者注:在景德镇有自己的品牌和瓷窑,出品的高仿瓷器以假乱真,甚至被海关以文物走私论罪。】也来了,他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是我吗?”,他根本不恨我,因为做高仿的人是把产品当高仿品卖,而不是当真品卖,他们正大光明。要说谁恨我,可能就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巨型拍卖行,有几次这两家公司的人听说我要上某个节目,马上就不去了,不愿意和我同台,因为我写了他们的坏话,但是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而保利、瀚海这些国内大拍卖行,也不恨我,一是我没点他们的名,二是他们觉得我骂的是中小拍卖公司。

      总之,我没有跟谁过不去的意思,我是跟无能的部门过不去。我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楚,谁发了财、谁是既得利益者。

      羊城晚报:谁是既得利益者呢?

      吴树:盗墓者没有发财,当然盗墓不是好事,自古以来这都是犯罪的,但他们的所得是很低的,除了一些盗墓发达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冒着坐牢的危险,挣个几百元、几千元;做高仿的也一样,前些年做得好的高仿,通过中介卖到拍卖行,能卖出十几万元的好价钱,但大头也不是他们拿,现在做的人多了,只能卖几万元,也是辛苦钱;鉴定专家挣钱也不多,开一个证书也就几千元,要国家级专家才能拿到过万元。金缕玉衣是一个特殊的案子,一个专家也就拿了几万元。那么谁得利?拍卖集团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拿到了高额的中介费;贪官污吏,收到礼物后,只要拿出去二次包装,(假的)全变成真的,贪官污吏是既得利益者。

      羊城晚报:你书里边进行很多的暗访调查,甚至去看人盗墓,你通常怎么得到这些做假信息呢?又怎么能获得造假人信任而亲临现场呢?

      吴树:我最初并不出名,从潘家园开始,前往北京、景德镇、河南、蚌埠等各地,结识方方面面的专家、盗墓的、走私的、中介的都有,常常是你介绍我,我介绍他,一点点学习积累,逐渐构筑起一个人际关系网。我到过盗墓现场两次,怎么能到现场?一是我说的是内行话,在文物贩子那里,我是叫“老张”的文物经纪人,国内这种经纪人本来就不少;二是我用“包坑”的形式来诱惑盗墓者,也就是在没有挖开古墓之前,就事先说定一笔价钱,无论有没有文物、挖出什么文物,这笔钱都肯定给盗墓者,这种方式也能说服盗墓者带我到现场去。走私是通过内线介绍,我当时的身份是买主,姓张,现在就不行了,那些人都认识我了,再做暗访很不容易。

      “打假”需要不“打眼”

      羊城晚报:我知道,你之前是位电视台记者,文物研究并不是你的专业,而“打假”是需要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也就是说,揭露假之前必须要识得真,请问你的这些“真”的知识从何而来?

      吴树:我以前对收藏一窍不通。从前在电视台工作,写电视剧,一集200元,哪里有钱去搞收藏?这东西没钱你买不动的。以后当了九江电视台台长,收入也不高。我记得第一次收藏很有意思,那是2003年,我因为到北京治病,为了排遣痛苦,跟着朋友去潘家园逛,买了几麻袋的假东西。后来2004年回到九江,我台里一个记者就说:“我知道一个村庄,在陶渊明故居附近,一个老百姓挖地,挖出一窖高古瓷来,你去看看?”我说看看吧,买肯定是买不动,高古瓷还得了?明清那些东西已经那么贵,高古瓷肯定更贵,因为我只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实际上现在市场上高古瓷真的是比较便宜的。去到现场一看,老百姓正在拿稻草搓瓷器,我就打电话给一个在杭州搞收藏的朋友,说这里发现什么什么。朋友就问我东西长什么样子,我拿起一个鸡头罐,也不知道什么,就说“有个动物头的”。电话那边就问“有尾巴吗”?“有,尾巴像个火炬。”“头是昂着的,还是匍匐着的?”“匍匐的。”“那是西晋的鸡头罐。”

      我又下地,看地里的砖头,上面每块砖都刻了花,水藻纹很精致。朋友在电话里说“那就是西晋的东西”。我说“要花多少钱买这个鸡头罐?”专家说:“200块吧”。我以为他们说的是行话,“一块”可能就是100元或者1000元,我还问“到底多少钱?”人家不耐烦了:“两百元人民币,懂了吧?”这样,我就问老百姓,200元你卖不卖?老百姓说不卖。我又问电话里的专家“人家不肯卖啊。”“2000也买!”我当时就奇怪了,买古董价格怎么是这样的?!专家又问:“你问问他一共几件?一起买多少钱。”老百姓说“十件”。我就问:“老乡,这一共多少钱?”“1800。”我就喜不自禁:“我给你个整数,2000!”

      东西买回去,学生们还笑我,说吴老师今天来扶贫了。到北京以后,我挑了其中一个最小的、西晋的水盂【笔者注:古代文房用品】,那个灰色釉保存得比较好,去一家鉴定行请教。鉴定人说“西晋的”,我问值多少钱,他说“200-300吧。”我就想那我还没亏啊,谢过就往外走。一出门,专家把我拽住,说你别走,你要多少钱才肯卖?我一想,也行,我试试究竟值多少钱吧。就问多少钱肯要?他说“6000。”我说不卖。他又一拽,“两万。”我还是没卖,我又不缺钱。

      但就是这样,我就开始对收藏真正感兴趣了。因为朋友比较多,我买东西,也常常请他们掌眼,但掌眼也不成,还是买了不少高仿【笔者注:仿造得比较真的赝品】,但一边吃亏一边学,再加上请教各种人,慢慢的,鉴定知识就丰富起来。但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就不会“打眼”【笔者注:赝品错识为真品】,我比较喜欢高古瓷,对这一类比较擅长,但对明清瓷和其他种类的古董文物,我也不敢说看得准。

      95%的人

      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

      羊城晚报:如今的“收藏热”存在什么问题?

      吴树:现在的“收藏热”,其实不是真的收藏。纵观中国历史,有几个时期的收藏高峰,虽然特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收藏者都保持着某种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唯独当下的“全民收藏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上,以至于在近亿人聚集的古玩市场上,几乎只能见到上家与下家,找不到几个真的收藏家。收藏这个行业已经变成赌博。别人问我某件藏品的真假,我就开玩笑:没有真假,能卖掉就是真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在家里,我说了算;在外面,钱说了算。

      这种物质至上的收藏热,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文物资源危机。文物真假难辨,即使真品文物被民间收藏,但已经失去了考古的环境,原始信息丢失,称为一堆无据可考、时代不清的文物“私生子”。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专家耿宝昌跟我说:“亿民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

      羊城晚报:收藏真的能帮助老百姓致富吗?

      吴树:早期收藏,有一批人确实致富了。但现在说致富,我只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天上掉陷阱的例子很多。

      马未都在“文革”期间收藏,买一个官窑也就十几元,最贵的古画100多万元,对当时渴望求富的市民来说,确实创造了一夜致富的神话,1994年,官窑在拍卖公司能拍到几万元———十几万元。

      2007年,央视报道中国收藏群体7000万人,中国收藏家协会认为,广义的收藏者已经过亿。我看到的现实是:95%的人怀着投资的心理,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我把它叫“运动”,就是这群人被另外一群人忽悠了,被发动起来。这么多人进收藏界,很多媒体鼓吹“盛世收藏”,我说这是鬼话。我们被谁运动了?从1994年开始,从拍卖行开始。城里人被拍卖行运动了,去农村收购;城里人又运动了农村的人,农民家里的东西卖完了,就去挖古墓。胆大的挖墓,胆小的就开始创造,做仿品挣钱。所以全民都上了贼船。

      羊城晚报:如果老百姓要收藏的话,你会推荐哪一类藏品给他们?

      吴树:我屡次都说了,拍卖公司卖的东西,你就别收藏。不是价格已经上去了,就是一些赝品。你藏了也没有意思。大家不妨挑一些冷门的东西收藏。但是这又是一个很麻烦的事,因为你鼓励的冷门收藏,很可能是文物,和国家的法律又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就存在风险。

      电视鉴宝节目就是娱乐节目

      羊城晚报:我们知道现在拍卖市场里“首席专家”的重要性,可以谈谈“首席专家”本身是怎么被认定的吗?

      吴树:在国外,拍卖市场有首席专家,国内有重点专家,但没有首席专家。拍卖市场囊括的种类非常多,国外怎么操作?比如拍卖行有20件藏品待拍,他们就会从专家库中提取10位专家,大家“背靠背”地做鉴定,如果鉴定的结果有不同,就不会把这件藏品拿出来拍卖。

      羊城晚报:电视台一段时间以来的“鉴宝”节目很盛行,你怎么看这类节目?

      吴树:现在的“鉴宝”节目,我建议大家当娱乐节目来看,不要用很严肃的态度去看待它。鉴宝节目中多数都是买的假货,有一点真的可能性,当事人都不会舍得砸。所以这种鉴宝节目,你就别把它当真的看啊。但是最可怜的就是草民,很多人迷于收藏,但收的都是假货。

      可是“鉴宝”节目可以做得更好。现在节目最吸引人的无非两个,一是“这件东西值多少钱”,二是专家怎么看宝贝。但是即使是现在“假收藏真投机”的情况下,“鉴宝”也可以做得更吸引眼球。它可以做成普及文物知识的节目,比如某件东西,拍卖公司拍出多少钱,我不认可你的价格,为什么不认可,摆出一二三的理由来。专家按照文物的自身价值去判断藏品、普及鉴定知识,我相信一样有很多人爱看。

      如果把估价放在“鉴宝”节目的主要环节中,实际上就不成功了。

      羊城晚报:鉴宝节目中的专家会不会看走眼?

      吴树:谁都会看走眼。我当着耿宝昌先生说,现在哪个专家说他不走眼,他就是伪专家。

      两种人最不会看走眼

      羊城晚报:读了你的书之后,我想读者一定也很希望你能告诉他们一些值得信赖的鉴宝人或机构,可以说说这方面的心得吗?

      吴树:现在国家鉴定已经陷入死胡同,没有哪件东西能真正鉴定是真东西。所以,多找几个人看看,算是一种参考,多挑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人。第一种人最有经验,但是我不支持大家去找,就是盗墓者,他们对出土文物最内行,但是这些人是坏人,你不要去找他们;第二种人是古玩城资深的卖家,因为他们进货都是要掏出真金白银的,而国家专家看错了,损失是国家的,卖家们看错了是自己的,所以他们的经验也很丰富,当然,前提是他们跟你说真话。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