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批评家朱其被聘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在学院的教学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的时候,他在798艺术区开办了“当代艺术高级研讨班”,目前第一期研讨班课程已经结束。据了解,反响还不错,微博上还有人咨询下一期研讨班课程的问题。
当问及开班“当代艺术高级研讨班”的初衷时,朱其说主要是为了给大家补补课,讲讲那些在美术学院里学不到的东西。研讨班课程对象偏重于艺术家,内容涉及艺术史和文史知识,开设的5门课程在国内的学院里基本上都没有:中西艺术史比较、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其他门类的先锋艺术史(包括先锋音乐、先锋电影、先锋建筑、先锋文学等)、视觉文化分析和后共产主义研究。其中“视觉文化分析”主要是从二战后的文化理论角度去看待视觉文化。据朱其介绍这个课程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就已经成为了新艺术史的课程,即从泛文化理论角度去看待视觉图像,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视觉图像跟人文认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国内的美院还没有开设这样的课,他们更偏重于从造型写实到多媒体的技术课程,没有文史训练。朱其说,“现在的装置、多媒体,包括绘画,太偏重于形式语言,我们的创作越来越设计化和形式主义化。”后共产主义研究这个课程主要是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会讲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这块知识。
通过研讨班的开办,朱其也感受到了80后艺术家的转变,许多前来学习的艺术家表示在美术学院除了练一些技术,没学到什么东西,他们愿意重新充电,有很强的阅读欲望。“这个其实是一个挺好的现象,这也是我开了这个班以后才感受到。他们对过去10年美院的教育感到失望,有些美院盲目扩招,一些教师内心也很浮躁,忙于自己挣钱,没有好好钻研美术教育,我觉得这些年美术学院教育已经到了滑坡的地步。”
目前国内高等艺术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我觉得目前主要偏重于语言的技术训练和形式主义训练,艺术史论和文史训练不够。比如西方美术史二战以后这部分在通史教材基本不涉及,古典艺术的教材也还是20年前的教材,内容太老化,所以按理说西方美术史教材应该是重新编写。中国美术史部分,像现代美术史还是按照社会现代化进程来编写的,是一个文化史的角度,而不是美术史,古代部分主要还是以文人画、水墨画的线索为主,像佛教美术等好多部分都简单化掉了,比如敦煌丝绸之路这一部分的美术史过于简单化了,丝绸之路佛教美术部分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目前的课程基本上是一带而过。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多内容也需要重编。艺术理论的部分不管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还是中国艺术理论都没有一个概论教材,主要是画论部分的内容。
其实艺术教育这一块教材滞后是比较大的问题。
现在主要是教材滞后的问题,很多还是20年前的框架,许多新的史料、新的考古发现,或者新的学术观点都没有吸收到教材中。
您研讨班的课程设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以中西艺术史比较为例,从民国以来,大家的艺术观念里存在许多常识性错误,甚至好多美院在教学过程中,还有社会上媒体的报道中,依然在重复这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西方写实,中国写意”这一观点。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写实,比如北宋时期的绘画中写实是非常好的,敦煌石窟壁画中也有透视;而西方也有写意,尤其是在18、19世纪的风景画中,所以不能简单化地认为“西方写实,中国写意”。此外,很多人会把20世纪艺术看作是西方对其他文化一边倒的现代性影响,这个也是不对的。西方现代艺术兴起,尤其形式语言方面,其实受到亚洲艺术和非洲艺术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亚洲宗教艺术的影响更大。所以从世界艺术交流史看,并不是西方一边倒的影响其他地区。这种观点目前还没能够进入中国的美术学院课程体系,在美院还是持西方艺术影响世界的观点。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常识性错误,连西方人自己都不坚持了。
随着艺术的发展,作为学院应当对世界艺术有新的评估,因为我们的美院采用了西方的教学体系,素描、写生、造型训练,在美院的传统认识里,西方的油画、雕塑是人类美术史上最好的东西,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这样。我觉得中国文人画还是世界绘画境界最高的一门艺术,论雕塑的话,也不是西方最好,亚洲的佛像其实是境界最高的。西方最好的应当是建筑,比如哥特教堂。因此对世界各地的艺术应当在文化多元主义的视野下有一个重新评估,哪个地区的哪方面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现在再看可能就不一定了,并不是绝对的,至少标准是可以探讨的,所以现在学院里的一些认知是有片面性的,在知识传授方面也是如此。
等于说这个研讨班与当下艺术发展结合得会更紧密一些。
不是跟当下结合得更紧密,是对整个艺术的重新认识,包括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训练,他的知识结构应当跟过去有所不同。尤其到二战以后,艺术的形式语言不需要再训练了,但是现在却还在讨论素描的价值问题,这话题太老了,我们的美院还在很神圣地去讨论,这是很荒唐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以后,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切形式皆可以”的阶段了,可以用任何形式去表达,包括生活中的一切形式,所以形式的问题不需要再讨论了。其实应更多讨论的是我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精神议题。那么让艺术家讨论这些议题,不能只学美术史,或者只有美术的技术训练,尤其需要他对二战以后的文化理论有所认识和把握,比如说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会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现实有认识。我们美院的毕业生对社会缺乏理论的认识能力的,只是掌握了一套技术,技术是工匠的事情。
您怎么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的呢?
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非常重要,他是一代艺术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第一个启蒙者。其他门类的院校不说,就美术学院这个系统而言,我觉得大部分教师是不合格的,不管是知识结构,还是文化责任感都是不合格的。现在很多美院教师既不懂西学也不懂国学,很多传统艺术的课程,都没有老师有能力开课,比如金石学。有很多大学,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青年老师自己也未经过系统的艺术史论训练,他还在教学生。我觉得很多青年教师应该重新轮岗培训,在他们不能重新大批量学习之前,最起码应该把教科书改革一下,如果有新的教科书,照本宣科至少也比现在的教育质量要提高很多。
当代艺术这些年偏重于市场、展览,并没有重视教育的改革,现在建了大量美术馆、画廊,但是没有好的作品,因为新一代艺术家没有受到很好的艺术史论训练或文史训练,缺乏对社会文化现实的认识能力,而且也没有能力把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就转化成艺术观念和语言形式。
经过这100年,中国的美术学院体系借鉴西方的训练方法,建立了这样一套技术语言的训练体系,这个当然也是有成果的,但是艺术史论训练几乎没有。
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解决您刚提到的诸多问题呢?
现在改变现状是很难的,因为美院的教科书修改非常困难,它有各种的政治、意识形态、利益的原因。我也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包括我自己办班,或者带研究生的过程中,对我所接触的这部分学生进行一种新的知识训练。现在好多硕士研究生从各地考上来,其实他的知识结构是非常苍白的,不要说后现代主义不知道,可能连现代主义也不知道。我原来在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的时候,好多80后的小师弟、小师妹,有的还是省级知名艺术学院毕业的,都不知道现代主义,他们只知道自己省份的知名国画家,别的都不知道,然后就直接去学后现代主义,这一路基础打得非常不扎实,当系统地给他们讲了以后他会听得目瞪口呆。所以其实很多美院本科生在就读研究生之后,其基本知识训练连本科水平都没达到。
现在中国学院教育非常僵化,课程教育部都有死规定,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甚至具体到讲哪一块,应该怎么讲,怎么打分。我也接触过好多大学的美术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负责带研究生的老师,他们在体制内也没法改革,因为教育部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制度,所以也只能在课程外通过讲座的方式来弥补一些知识方面的不足,这是系统的问题。
就您个人而言,您更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起码要对文史训练有兴趣吧。研究生研究方向我觉得主要包括两块,一是民国美术史,因为这块研究得不够,二是西方艺术理论,还是需要招一些外语比较好的学生,因为二战以后的艺术理论基本上没有翻译,还是需要做一些翻译工作。我觉得这两块是比较重要的。
以前史论方向的也是要求有绘画基础的,现在基本上都没有这种要求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其实不用担心,美术史的学生来自各个方面,有的原来是搞绘画、做雕塑的,有的是学外语、学哲学的,转行过来的。那么美术史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新媒体研究,以前没有学过绘画问题不大。我觉得对艺术的认识其实有很多天分的因素,有些人从美院附中就开始学艺术,他也未必对绘画就能理解得很到位。有些半路出家的人天分好,他对绘画的认识会超过那些从在附中开始科班出身人。我觉这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美术学方向的培养目标是?
不管做哪个方向,文史和艺术理论基础都是必备的,如今艺术家再靠本能,靠玩儿生活方式,已经不太可能有杰出的创作,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史基础,才可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如果是一个理论学者,就更应该接受系统的训练。我们现在其实连史论系的课程也不健全,所以理论上大家都号称是学院派毕业生,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的美术学院没有真正的学院派,因为连一个学院派的理论课程都没有,美术教育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如何看待艺术家、批评家进入高校教书的现象?
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理论家,首先应具备很好的理论素养才适合担任教师,单纯请有名的艺术家到高校其实对真正的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只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已。并不是说在业界非常有名的艺术家就一定会是一个好教师,前些年很多有名的艺术家去学校做老师,现在看来效果并不一定很好。评论家里边,其实很多人也没有受过很好的理论训练,尤其像40后、50后的理论家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理论也不是很熟悉,这部分内容他就没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