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开始自学画恐龙,21岁作品远古翔兽复原图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这是该杂志第一次使用中国人绘制的古生物复原图作为封面。作者赵闯,那时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美术专业学习,对于恐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如今29岁的赵闯,是国内唯一把复原恐龙图当成职业的画家,他的同行在全球少之又少。截至目前,他已经创作了超过1000种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形象复原作品。“可能所有人在小时候都喜欢过恐龙,而我把画恐龙当作一生的职业。”赵闯说。
不久前,赵闯的科学画展在北京中国古动物馆举办。他用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再现了亿万年前的世界。恐龙、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等生命形象在他的笔下复活,其形象之生动,色彩之艳丽,让观者叹为观止。满脸络腮胡子的他也被赋予了科学艺术家的称谓。
从小喜欢画画,对动物名字特别敏感
赵闯的父母是沈阳的铁路工人。机务段是他常去的地方。黑皮老式火车,10个大红轮子,一个大烟囱,是赵闯脑海中最深的记忆。那时候他经常一个人拿着粉笔在地上画火车。
上学之前,赵闯对海洋动物非常痴迷,“就像画清明上河图似的”,从家养的金鱼画到河塘里的鲫鱼、草鱼、鲤鱼,深海中的鲨鱼,把他自己认识的海洋动物全都画个遍。他告诉记者:“我对动物的名字特别敏感,但是记人名很费劲,小时候还不识字,姥鲨的姥字很难写,但是我看一眼就记住了,特征我也记住了。”赵闯回忆童年的时候很是开心。
《十万个为什么》让赵闯知道原来恐龙是真实存在的大型动物,他开始翻阅各种与恐龙有关的图书。这个较真儿的小男孩把看到的恐龙图和文字介绍一一对照。有一次他看到两幅图片中霸王龙脚趾数目不同,就特地去查文字资料,之后拿铅笔修改。
从那时起,恐龙成为赵闯心中独一无二的动物。绘画时他意识到不能仅仅靠图画上看到的,还要自己想象,此时他的科研精神也开始显现。因为多数恐龙化石的皮肤是没保存下来的,多数靠想象和对其生存环境的推测,赵闯说:“图画上异特龙的花纹不一样,我就意识到原来恐龙的花纹是不确定的。”
为了把恐龙画得真实,赵闯特地办了一张沈阳老家图书馆的借书卡,一有课余时间他就去图书馆看关于恐龙的书,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他当时就有个想法,一定要写一本关于中国恐龙的书。“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书,那上面说中国恐龙有36种,现在我知道书上说的其实是36属(属比种范围要大),但当时我还没有种、属的概念,就认为我应该画36张恐龙图。”
那段时间,赵闯下课后就去查资料,只要看到一只自己没见过的产自中国的恐龙,就把产地、特征、年代等信息记下来。最后赵闯共画了36幅恐龙图,用纸板做精装,他还把文字部分特地留出来,让班里写字好的同学帮忙抄上去。赵闯将这本自制的图册起名为《中国的恐龙》,到现在还保留在家中。“虽然现在看来拼凑得很乱,也没有种、属分类,但是当时特别自豪。如果书里面没有复原图我就凭自己的印象画,比如只要书里提到它是素食类,后背上有凸起,我就觉得可能是剑龙的样子。”就这样,赵闯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恐龙作品。
后来,赵闯受《失落的世界》启发,自己写了一本讲述恐龙的小说,在书中,他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恐龙全写了一遍。
绘画是一种语言
2004年,赵闯面临高考,但直到考前半年,他才知道原来大学还有美术专业。在赵闯老家沈阳市,鲁迅美术学院是当地最好的艺术院校,他下决心要考这所学校。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的他,没有经过考前突击,仅仅跟着一位开画馆的师傅学了一个月后,就开始匆匆参加全国各地院校的考试。
幸运的是赵闯由于从小练习画画,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他报考的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考试成绩都很不错。这时赵闯犯了难,绘画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东北大学是国家级本科高校,犹豫之后,赵闯选择到东北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专业。
面对赵闯的选择,他的爸妈有些不解,因为赵闯的绘画天赋从小就很明显,他们更希望赵闯上美术院校。但是赵闯有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绘画的确需要学习一些技法,但是主要在于自己的练习,就像武术、乐器一样需要基本功。老师领进门,修炼靠自己。“知识的吸收是最重要的。”赵闯说,“我觉得在美术学院我的思维会受限制,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在东北大学我涉猎了很多方面,思维开阔了很多。”
大学期间,赵闯修过心理学、生命进化学、物理学。在之后的绘画中,他轻而易举地将理论物理学、高等数学中的一些简单理论应用在美术题材中。“绘画对我来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我想说的最重要,我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物理和心理的想法。”
以严谨的态度绘制恐龙
大一下学期,赵闯第一次接触数码美术,每天他回到寝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恐龙的资料。这时,他意识到真正的绘画不像小时候那么简单,比如要画一只霸王龙的油画,需要清楚地知道霸王龙的手指有几根骨节。他开始浏览专业机构网站,下载专业的论文,从图片到模型一点一点地研究。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弄清一个知识点,赵闯必须要去浏览英文网站,这就需要查大量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甚至到最后查到的学名可能是拉丁文。那段时间他画了大量的恐龙素描和手绘作品,绘画越来越严谨,也懂得去看真正的化石。
经过持续研究,赵闯对每一种恐龙渐渐了解熟悉,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古生物的规则在脑中一点点成型。他绘制的恐龙图在学校论坛里广受欢迎,在学校渐渐有了名气。
赵闯更加有了信心,他把自己绘制的特暴龙、灵龙的彩铅以及素描作品发布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客户网站上面,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邀请赵闯合作绘制远古翔兽的复原图。对赵闯来说,这是第一次绘制具有严谨科学性的恐龙复原图。经过直接跟专家反复沟通,两个星期后赵闯完成了草稿。2006年12月,赵闯绘制的远古翔兽复原图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这幅图配合一篇关于带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论文,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
谈起绘制的过程,赵闯说:“我画了无数的手稿,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片叶子我都仔细研究过。”
远古翔兽复原图发表后,赵闯在圈内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尽管只是一名大学生,但是不少机构邀请他参与古生物复原工作。
把“恐龙”当作职业
大学毕业,赵闯进入一家出版社工作,同时认识了他现在的合作伙伴科学童话作家杨杨。赵闯负责画图,杨杨负责写文章,他们合作出版了《恐龙专家》系列10册、古生物画报系列5册、科学艺术品《星空》等作品。
2009年,赵闯和杨杨成立了啄木鸟科学小组,发起了“达尔文计划—生命美术工程”,联合全球多位著名科学家参与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复原。这也是人类社会首次针对地球已消失生命系统的一次大规模科学艺术实践。项目启动几年来,完成了500多种古生物的精确复原,大量作品发表在包括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杂志等著名期刊,出版了数十种科普图书,举办了多次科普展览,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极少有专门从事绘制恐龙复原图的人,用赵闯的话说“这不是养人的行业,正常来说,很难靠这个谋生。”
现在,赵闯每天睁开眼就来到工作室,一般会工作到凌晨,有时候回到家里还会继续工作,“做恐龙复原工作让人着迷,我已经停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