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胡介鸣:插电艺术的传统精髓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胡介鸣:插电艺术的传统精髓

胡介鸣:插电艺术的传统精髓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钱梦妮

  常常被贴上“新媒体艺术家”标签的胡介鸣,在提到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话题时,用了自创的另一套分类方法:插电与不插电。用作品需不需要使用电来运作、展示这个特质来界定,施行起来简单而明确。

  他创作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一旦停电作品就没了”。比如他最为出名的《一分钟一百年》,1100个长达1分钟的录像被摆放在墙上的上千个方格中展示,其中每一个录像都是对一件近现代艺术名作的解构和重新演绎。又比如他早先的作品《海拔高度为零》,多件来自废旧船舶的舱门,舷窗里面装有屏幕,图像显示的是海水水平面视角:上半部有天空和漂浮物,下半部则是水面以下。

  “‘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比较广泛,多指向数字、计算机、芯片,但外延其实远远超过这些,比如基因、细胞、生物工程、生命体。”胡介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

  他最新创作的作品《序曲》目前正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出,作为个展的前半部分——整个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艺术家这次又继续使用熟悉的手法,把许许多多的影像缩放在小小的洞孔之中;人们进入一间黑屋子,误以为红砖砌成的墙面当中透出的点点光亮来自室外——走近才会发现那些砖石之间的空隙外其实正是这些影像的投影。

  “800多个影像是不完整的故事素材。它们甚至只是一个由头,一组视觉符号,一些散落而不被记忆的碎片。”胡介鸣说,“这里一以贯之的是‘观看方式’,这是我作品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

  作为中国最早的互动媒体艺术家,胡介鸣的工作长期在知识和视觉之间不断转化。而透过影像装置展示视觉数据,是艺术家近几年工作的核心,其素材往往带有集体记忆的性质。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片片段,广告片段,带有时代装扮女性的眼部特写,等等。当怀揣不同经历的观者走进黑屋,趴在墙上对着亮孔看这一段段影像时,整个作品在人们心中所激发的共鸣与反应都是真实而贴切的。

  胡介鸣早年学油画出身,上世纪90年代抛弃了简单的二维平面,而转向使用“综合媒介”创作——电视机、投影、光电、机械装置。可是在他心目中,绘画却始终有着不可取代的表现力。“绘画始终都是最自由的,”他说,“当一个艺术家面对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时,创作的冲突其实都是一样的。”

  他将展示的下一件作品是“太极”,“反映的是道家理念”。对于新媒介所代表的传统精神,这位画室更像计算机研究室的艺术家,毫不怀疑大家精神上的殊途同归。

  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前景在当代水墨,因为水墨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你是否同意?

  胡介鸣: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比较表面,水墨在我看来是精神,笔墨纸砚早就被淘汰了,日常生活中早就没有了。但是我们的传统精神并不会消失,笔墨只是工具而已。比如说,中国水墨画表现出非常高的和谐能力,这就完全可以用在我的作品里面。要看我怎么使用继承的概念,怎样产生视觉的力量,怎样用传统语言里和谐的因素,深邃的、含而不露地表达——这已经非常有意思,足够花费毕生精力去琢磨。我这次展出的作品,一个是“序曲”,一个叫“太极”,太极已经与这个精神非常接近了——反映的是道家理念,这就符合所谓的中国精神。

  日报:或者说,是不是因为所有的艺术最后都在关注人,终极的东西可以用任何形式去表达?

  胡介鸣:对,艺术的本质是人,文化的本质也是人。自然界一块石头没有历史和人文、文化。人和生命,产生出来的情感因素、感知、心理状态,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终极目标。

  日报:你的作品总体感觉都不太刺激,是有美感的——这是否你自己刻意为之?

  胡介鸣: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性不够,刻意回避,显得含蓄、智慧、包容,一句话讲一点,让你自己去悟。这是我们东方的文化精髓很重要的部分。这在我作品里有所追求。比如说“这个东西很操蛋”,但我就不会这么说,而是会选择其他方式会更有意思。这些就存在于水墨等艺术形式里,有距离感。

  也像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说的那样,悲伤的时候不能真就哭得像是泪人,他让你有距离感,带有思考性地去观赏剧目。所以他就非常欣赏东方的艺术。我觉得这种表现是更高一筹的。千百年来形成含蓄的体系,可能就是文人的方式。

  日报:是不是会有人不断追寻最时髦最新的创作方法,怎样避免一味追求技术而忘记艺术本质?

  胡介鸣:我不过分强调发烧地去追求更新的技术,那样有一定的危险性。产品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比如用iPad,也许明年它就变成垃圾了,但艺术的生命价值远远不止这样。这些媒介就好像我的外表,皮夹克、唐装都可以穿,但是躯体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我现在越来越注重核心的东西。

  当然也想过回到平面艺术,毕竟自己是学画画出身。画布是平面的,可以塑造各种空间关系,其实更自由。用手绘板来处理真是零成本。所以我现在的影像作品,慢慢开始更多地使用动画。动画是连续的绘画。《序曲》里,我在历史性照片里用笔再现;《一分钟一百年》里面,我就用过动画把历史、把语境关系抽离。

  日报:有人说静态平面绘画走向了尽头,没有发展余地。你怎么看?

  胡介鸣:从外部形式表现来看,确实什么都尝试过了,包括在画布上一笔不画的;但我还是不能承认这个。绘画还是无止境的,点与点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大家越来越摒除高难度、经过训练的技法,这就等于是解放了嘛。流行里面能产生多少种风格样式,没人可以统计出来。文化的变化是无止境的,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新媒体的表达方式的确会更丰富,但表达过程中所使用的判断标准和追求的内容,与雕塑、绘画还是一样的。比如完成度、独特性,这些之间的关系还是一样的。

  日报:怎样的新媒体艺术,或者叫插电艺术算是好作品?

  胡介鸣:从几个方面,观念和表现是第一,你想要表达什么,或者不想告诉人家什么,总之你的企图是什么——不能说我做着玩玩,这是很关键的一点。第二是在最后还原到视觉时的完美度。首先是产生的心理反应与常态文化、社会现实的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是否有意思。这是两个基础。

  在此之上,还要看你的独特性。即便之前有人做过,你怎么做。接着是放在你的上下文关系里,与发生地的历史脉络关系,与当代艺术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关系。放在一起评价,容易得出比较靠谱的结论。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