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4月26日首次开办夜场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5月3日、10日、18日3天再次开设夜场展览,让热爱艺术的观众大饱眼福。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应邀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栏目,畅谈“奇妙夜”背后的博物馆。
名展、夜场、周末日,多种机会让人踏进博物馆
国博自开办夜场以来,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同。博物馆开夜场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新鲜,但对国博来说,这次是迈出了重要一步。
“博物馆的奇妙夜”是国博的主打口号,希望观众借此机会走进博物馆。大家选择夜场,不仅能欣赏艺术品,也能欣赏到夜色下的国博建筑之美。这一次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每天都有1000多人参观,展厅人满为患。为了让观众能静心观展,也为疏导人流,国博一直在筹备夜场。对于近20万平方米面积的大馆来说,开夜场有相当难度。经过4次实地演习,投入100多位工作人员,国博为以后夜场的开放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这次尝试的基础上,国博下一步考虑会如何使夜场常态化、制度化。博物馆的管理运营是专门学问,牵扯到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国博作为文化地标和文化窗口,有责任和义务去尽量满足社会和公众不断提出的需求,因此,夜场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举措之一,我们还会有其他举措。
时代在发展,对于博物馆来说,机会和挑战并存。如何把博物馆管理好、运营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我们在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博自2011年新馆改扩建后,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其承担的公共职能已远超一般博物馆,在外交、国务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这次为了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我们在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提议下举办了特展,体现出文化在外交领域的特别助推力。
微博、微信、二维码,新技术让观众看热闹更看门道
这次特展,包括卢浮宫、奥赛、蓬皮杜、凡尔赛、毕加索等5家著名博物馆联合拿出国宝来中国办展,这在法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10件展品,跨越法国艺术史500年发展历程,更完美体现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对专业人士来说,一看作品清单就会很震撼。像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是一位美国学者撰写的19世纪欧洲绘画史的封面画作。一些观众对西方艺术不太了解,对这5家博物馆、8位画家、10幅作品也缺少足够认知。怎样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认为,在满足观众的需求方面,要兼顾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的需求。在国博展厅中,活跃着一支由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组成的100多人的讲解员队伍。登陆国博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就能看到艺术品的详细介绍。除了展厅里的大屏幕,作品周边也有相关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办展前期国博就考虑利用新技术辅助展览。现在国博绝大多数展厅都新增了二维码导览系统。用手机扫一扫展品旁边的二维码,就能得到作品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语音介绍。现在微博、微信比较发达,有些观众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跟他人分享,扫下来的展品图片远比观众自己拍的清楚很多。
除了推介新展,国博还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如组织专题讲座等。
研究、交流、公共教育,博物馆不仅仅是做展览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确,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基。国博有120万件藏品,但没有外国收藏,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遗存。
为弥补外国藏品不足的缺憾,国博一直引进资源、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一方面充分利用本馆藏品,策划不同主题、专题的陈列;一方面做启蒙艺术,与国外合作办展,包括地中海文明、印加文明等。国博希望把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成果,都引入中国,让国内观众不需要办签证、买机票、长途跋涉,就能看到世界各国的文明精华。这些,是藏品与观众的交流。另外,藏品还能建立国与国、馆与馆之间的交流,利用展览实现中外文化交往,也具有特别意义。
引进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藏品保护、展览策划等方面不断学习的过程。外界评价,国博这几年的展览做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好看,我们的团队应该说非常努力,他们好学的精神让外国同仁都感到意外。说实话,中国很多博物馆还处于比较低层级的发展时期,不管是展览还是藏品保护、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整体上都有待提高。
近些年,随着收藏市场的兴起,民办博物馆也热起来。对于建立民办博物馆的人,需要有人不断提醒:博物馆不是一个私人展示馆,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应该具有完善的博物馆功能——除了展览,对藏品的鉴定和研究、交流、公共教育也必不可少。博物馆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成年人的终身课堂,不管是民办还是国有,如果一个博物馆不能对城市、对公民产生影响,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本报记者 王 珏整理)
本期栏目统筹:沈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