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锡杨 图片提供/中国嘉德
王世襄钟爱明式家具,对明式家具的研究,是他众多文物研究领域中最为丰硕的成果。也正是因为王世襄的钟爱和钻研,令明式家具在饱经六百年沧桑后得以重放光芒。
爱上明式家具
王世襄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大收藏家和大鉴赏家,他对古代家具,特别是明式家具的收藏与研究情有独钟。王世襄与明式家具结缘,是因为一个叫古斯塔夫·艾克的德国人。
古斯塔夫·艾克,中文名锷风。192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艾克被聘请到北平的一所法国私立教会大学教授西洋文学史。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艾克,因为工作的便利有机会接触到了明式家具。于是,他一边教书,一边忙于《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的测绘与编写工作。彼时在北大读书的王世襄偶然结识了艾克,经常到他家里做客。而那时对明式家具热爱不已的艾克就教王世襄如何给硬木家具拍照、测量。王世襄惊奇地发现,如此普普通通的家具,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学问。经过一次次的观摩和思考,王世襄渐渐地被中国明式家具的简约、含蓄之美吸引。
后来,王世襄受梁思成先生的邀请,到营造学社担任助理研究员一职,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营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做研究。这让王世襄更深入地接触到古典家具,也因此让他走上了明式家具的收藏和研究之路。
有人问王世襄,你为什么收藏家具?王世襄答道:“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更没有收藏青铜器,不是不想收藏,只是因为经济有限,所以对这些不敢问津。过去我只买些人舍我取的长物,通过它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正文物之名称。”纵观王世襄的一生,促使他痴迷地收藏明式家具,更多的还是由于内心的爱。
1945年,回到北京,王世襄开始从家具实物、匠师技法及图书文献等方面搜集材料。在从重庆返回北京的路上,王世襄收藏了第一件黄花梨家具——黄花梨琴案。当时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正与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习琴,王世襄在金石学家杨啸谷先生家购得此案后,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导下改制成琴桌,供夫人袁荃猷习琴专用。从收藏了这张琴案开始,王世襄对家具的喜欢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充分发挥了他年少时玩乐的精神,几度进入痴迷状态,脑子里时时想的都是明式家具。
王世襄常常骑着一辆28型的自行车,走街串巷,遇到合适的物件便停下来与商贩讨价还价。那段时间,邻居们总会看见他骑着车出门,风雨无阻。有的家具王世襄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来的就拍照留念,无论是朋友家,还是街头偶然遇上的,他都不达目的不罢休,亲自带着摄影师,赔笑脸、求情,买不下来也要拍下来。
有一次王世襄相中一对黄花梨杌凳,凳子的主人是个老太太,她说已经有买家出十五元买下来了,王世襄毫不犹豫地说出价二十元,老太太说老伴不在家,要跟老伴说一声才行。第二天,王世襄再去找这个老太太,看到一个中年人坐在这凳子上,原来是之前的买家来了,王世襄就去找这个买家,出价四十元,买家不愿意卖。一年之中,为了这对凳子,王世襄陆续拜访了这个买家二十多次,最后以四百元的价格买了下来。虽然价钱涨了二十倍,但心爱的家具到手,王世襄还是喜难自禁。由此可见,他对明式家具的喜爱之甚。
从家具收藏里做出大学问
王世襄爱家具,不仅是收,还研究。他收家具有一股子傻劲和韧劲,研究家具也是。他从当初搜集明式家具开始就准备著书立说,把中国的家具制作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改变国人认为家具只是匠人之作的观点,把古典家具制作工艺从技艺上升到学问,又使这门学问最终变成一门学科。
王世襄内心有一个艾克情结——古典家具是中国的,而最初研究它们并著书立说的却是西方人。生性倔强的王世襄发愿要改变这种令中国学人尴尬的局面,他一定要独立完成一部有关家具研究的学术著作。王世襄在与黄苗子的一次对话中谈到艾克时说道:“艾克有西洋的眼光,他好就好在大家都还不注意明式家具的时候他能看到明式家具简洁的美,不过他是德国人,无法准确地解读蕴含在家具里的那股中国韵。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被中国的文化滋养了大半辈子,我必须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超过他。”
每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每一部精心的著作后面,几乎都有一篇夹缝中苦斗的故事。他奔跑于北京各大图书馆和文物博物研究部门之间;他闻鸡起舞,骑着车在古城大小胡同间走街串巷,寻访古董,令邻居苗黄子不禁感叹:“邻窗灯火君家早,惭愧先生苦用功。”
明式家具没有辜负王世襄,1985年9月,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经香港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有专著、中国人却没有研究成果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年之后,该书陆续被翻译为多种文字版本,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一致肯定。不久之后,《明式家具研究》问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皇皇巨著”、“划时代的专著”、“明式家具研究的‘圣经’”、“大玩家”等等赞誉如潮而来,明式家具在收藏界和艺术界的地位也迅速攀升。然而这一切,对于潜心治学的智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喜欢不在据为己有,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明式家具的守护者
王世襄的研究被世人认同之后,明式家具这颗蒙尘之珠终于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此之前,明式家具历经沧桑,深爱着明式家具的王世襄对古典家具在传承中遭受的破坏痛心疾首,他于是四方奔走,为拯救文物不辞辛劳。
1945年,日本投降,失地即将光复,当时还在“营造学社”工作的王世襄,立即向马衡、梁思成请缨,投入“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的工作。在任“清损会”平津区助理代表时,他奔走调查,煞费苦心,共收回国家重要文物六批,其中就有不少是珍贵的明式家具。
建国后,王世襄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他对明式家具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小店里的算盘珠居然是珍贵的紫檀木。在跟卖家仔细攀谈之后,王世襄才明白,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因政治文化氛围的变化,古旧的硬木家具已经不时兴了,很多古旧家具都卖不出去。于是算盘厂就用很便宜的价钱,把那些紫檀、黄花梨等制作成的家具都买回去,当成做算盘架子和算盘珠子的原材料。
那些雕工精美的古旧家具,散落在店家的角落里无人问津。一生钟爱明式家具的王世襄看到这样的现状,心里的难过可想而知的。于是,他很快就撰写了《呼吁抢救古代家具》一文,发表在1957年第6期的《文物》上,向社会大声呼吁保护和抢救古代家具珍品。但这时,整个社会都处在高烧的状态,又有谁去在意这位身微职卑的小人物的呐喊呢?无奈的王世襄只好身体力行,尽自己所能搜集保护古家具,并抢救了许多珍贵的家具。
王世襄收藏明式家具的脚步从未停止,经过40年的搜集,他收藏的明式家具达79件。1985年,他以市场价十分之一的价格出售给了他的好友、香港商人庄贵仑,条件是不能打散、自用或商用,得捐给上海博物馆。后来,庄贵仑以他父亲庄志宸的名义将79件家具都捐给了上海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家具将作为中国人共同的财富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