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生浪漫的冒险
——专访著名艺术品收藏家唐炬
文:吕梦雯 摄影:牛柯
50岁应该是什么样子?唐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的50岁里多是传奇和冒险,没有束缚这个词儿。有多传奇,多冒险?唐炬在1995年,只身独闯无人问津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而如今,数百件藏品也已经摆满了他的“唐园”,价值无从考量。
唐炬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从小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循规蹈矩的长大,就是这个说一句“不要脸”都能被妈妈抽顿鸡毛掸子的老实孩子,竟然在工作后抛弃了银行这个金饭碗下了海,建筑行业的苦也吃了一溜够,最后在1995年因为热爱终于进入了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太靠谱的领域,但也是因为当时的那一腔热爱终于是支撑着他一路走来,成就了他的传奇。
在一个周五的午后,笔者心怀忐忑,被引进唐炬位于温榆河的这座私人藏画馆,进入室内,数十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名贵原作就被陈列在宽敞的展厅,唐炬身着神色衬衣箭步走下楼梯,多年的运动让这位年逾50的“帅大叔”身材挺拔,红光满面。他领着我们落座客厅,一边沏茶一边闲话着家常,面对“大佬”的恐惧感也在这轻松的对话中慢慢消失,我们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就在这个慵懒的午后,伴随着悠然的茶香与温暖的阳光开始了。
老实孩子命好
唐炬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的教师身份,让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也培养了他颇为独立的性格和人生观。
艺术细胞,唐炬可是打小就满满的。小学时代,作为文艺宣传队演员,他就已经军装着身、身背木枪,去各地巡回表演了。他还能把粉笔头雕刻成出栩栩如生的小人,并把这稚嫩的雕刻艺术品赠与他的同学,分享起来。因为严重的偏科,他没有走应试道路,索性去银行做了一名美工,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艺术家梦想并未终结,而是在参加过一次广西的美工进修后,彻底“玩野了”。唐炬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金饭碗”的工作。他从山东奔到了京城,开始了他收藏书画的生涯。权贵关系对他来说是无聊的,他凭自己的双手,在皇城根儿结结实实地奋斗起来。对于自己的奋斗史唐炬总是笑着说自己命好,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就连最苦的时候跑工地睡货车在他看来那都不叫事儿,谁让自己喜欢呢。
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他还是像过去一样,称得上标准的宅男,不爱喧闹的社交生活,喜欢在家闷着、宅着,偶尔约三两好友在自己的院子中小酌几杯。他享受在北京的这种闲适生活,料理菜园,逗猫养狗,或是骑车远足,都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唯一的期盼就是北京的空气能再好点。
我和别人不一样
去年,著名画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和《协和医院》,都在拍卖场拍出了上亿的价格,最终拍得作品的据说还是来自欧洲的藏家。这样的天价,让所有人都为之兴奋和激动,更有阴谋论者认为这是有幕后推手在“做局”。
唐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这至少证明欧洲的、大的收藏层面的人正在关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乐观中,他对这样“天价”的看法也很理性,“至于什么人的什么样的作品值这个价钱,我觉得那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去判断。我反而觉得可能是一种偶然吧。”
在收藏艺术品的态度问题上,唐炬与一般收藏家很不相同——“有些作品到了我这就不值钱了,因为我不卖了。”在他看来,收藏者最看重、最关注的应该是艺术品本身,收藏艺术品应该基于自己的喜爱,而不是它在市场中能够拍出的价格。藏家不能只贪图投资收益而进行收藏,尽管收藏确实能为藏家带来丰厚的回报,这时候的唐炬脸上写了三个字“你懂的”。
一直以来,唐炬主要收藏的是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实力派艺术家作品。像冷军的《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赵半狄的《在那个早晨》、王沂东的《沂河水》等,都是他“唐园”里的珍宝。这些画作,大部分都是唐炬从拍卖会竞拍得来的,在你来我往,血脉喷张的激烈拍场上,他表现得相当淡定从容,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儿“稳准狠”——因为早在拍卖前,他就做好了预案。预案中所有的拍品对于他来说,都是志在必得。
在躁动不安、急功近利的当下,唐炬是一个难得收藏思路清晰、头脑冷静的藏家。
我自己的艺术殿堂
如今知天命的唐炬,已经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品,不过他并不想独藏这些油画,在他的眼中,好酒不能独饮,好画自然也要与君共赏。他期待的,便是把自己的殿堂建立起来,让更多的人走进来,感受他的那份快乐。
刚开始来北京的时候,唐炬请艺术家艾未未在住邦2000为他设计、开创了一个700多平米的空间。整个空间相当时髦甚至还有点另类——地板上是发光X光片,墙面则都是采用法兰工艺打磨过的钢板。还用水泥塑了一个大吧台,以及做出凹凸感的欧松板地面。空间完工后,第一个便是艾未未的空间展,整个设计空间都变成了他的一个大型作品。这个展览很轰动,吸引了两三百人参加,酒精和音乐让整个空间都鲜活、热闹了起来。
空间的经营持续了约两三年后,矛盾出现了——空间必须创收,但是唐炬又不想空间太过商业化。再加上空间水泥吧台还是一个小酒吧,许多前卫艺术家在空间里狂欢作乐,甚至有时候还来点“行为艺术”,直到凌晨。酒精混着着电子乐,让过惯了早睡早起健康生活的唐炬不堪其扰。最后,只能慢慢地结束了空间的营业。
重新出发后的现在,唐炬的殿堂构想在作品内容方面已经基本完成——100件重要的油画代表作。他收藏的作品,并不像媒体标签界定的那样“只要写实作品”。他其实并不在乎画家的绘画手法,而是看重作画者表达出来的内涵是否足够打动他。经过多年的收集和梳理,接下来,他可能会出一本画册,做一个世界范围的巡展,把这100件作品的力量更好地传递出去。这之后,殿堂就能顺理成章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未来人的未来艺术
对于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唐炬也有别具一格的想法,潮得很。他相当看好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期待运用新的媒介、新的手段去完成艺术品的创作和推广。
“时代始终在变呀,这是挡不住的。日常人们从事的艺术工作,可能将来会出现在多媒体上,甚至将来可以把这种图像,用电脑、iPad可能创造出来——这都是合理的,因为毕竟时代在发展。”很多人认为艺术品特别容易得到后,珍贵度就下降了,而他认为艺术这东西,重点并非你是用什么媒材、什么手段去完成的,而是那些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作品。来源于内心情感的产物,他喜欢,他相信全世界也都会喜欢。
对于那些目前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艺术家,以及不具备相当经济实力的年轻新生代消费群体来说,新媒体是十分实用的。“但是坦率地讲,可能到了一定的层面上,这个层次的收藏群体都已经有了自己特别具体的一个目标,比方说要建美术馆,寻找的作品都是为自己的馆藏。出于这样目的做的作品梳理和积累,我觉得这种新的技术就不太适合。”同时,唐炬认为,手机、ipad虽好,但移动终端的小屏幕会极大地影响藏家的判断。而真正达到一定高度的珍贵艺术品,更需要的是近距离的观赏和甄别,需要经过更多的接触去认知和判断。
更多内容请关注《收藏·拍卖》201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