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付远书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外,西南交通大学往西一公里,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灯具市场。在这“灯火阑珊”的闹市之中,有一座以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30年来,60岁的馆长姚宇林收藏古灯近3000盏,用他的“痴情”点亮了一个关于灯的奇幻世界。
7月15日,记者即便已经备好功课,但走入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时,仍然无法抑制心中惊叹——馆中展陈的各种古灯老烛如天上的日月星辰,仿佛向人们讲述着人类与灯的历史和变迁。此时难免会让人恍惚:到底身处一座博物馆,还是身处“阿拉丁”的童话世界。
“我30岁出头就开始收集灯具,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上世纪70年代初,姚宇林从河南老家来到成都定居。1978年,他回到家乡探亲,无意中发现了家里的两盏清油老灯还安放在角落里。“孩提时代围坐在灯下写字,小小的火苗旁,母亲为自己缝补作业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触景生情,百般滋味涌上姚宇林的心头,他决定把这两盏老油灯带回成都,这便是他最早的藏品,也因此点燃了他对灯的“痴迷”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姚宇林逛古玩市场时,开始有意识地将相中的古灯带回办公室,几盏古灯与河南老家的清油灯摆放在一起,关于灯的各种画面也渐渐浮现。
30年收集3000盏古灯,除了金钱,还需要一份热情,以及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持。
“我买灯有个原则,就是有钱就淘,没钱我也要淘。”姚宇林告诉记者,由于痴迷于古灯,除了上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逛古玩市场,日子长了,倒是和古董店的老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整个古玩市场,无人不知这位“灯痴”,同时也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打动,甚至当姚宇林每次淘得口袋空空之时,也能从老板手中赊走一两件喜爱的灯饰。
30多年的时间里,就算是出差和旅游,姚宇林也不忘逛一逛当地的古灯具市场。2004年,姚宇林在呼和浩特看中了一盏西夏古灯,由于老板要价太高,只得作罢。回到成都后,姚宇林查阅资料,更是对此灯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便茶饭不思,总感觉遗憾至极。无巧不成书,3个月后,姚宇林获得了再次前往呼和浩特出差的机会,他当即前往那家古董店,将自己收集古灯的情况和将来办古灯博物馆的打算告诉了老板,老板为之动容,最后以进价将古灯卖给了他。
随着收集的古灯越来越多,床底下、衣柜内,姚宇林用古灯将整个家填得满满的,他还买来钢架吊、展架等工具将自家70平方米的楼顶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展厅,并取名“千灯阁”。2004年,姚宇林的收藏事迹见诸报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参观“千灯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2005年,姚宇林和他的古灯受邀到成都金府灯具城展览,随着不断的交流碰撞,姚宇林与成都金府灯具城达成一致,在此建立一所博物馆。“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底蕴做支撑,我们一直在找着类似的契合点。”成都金府灯具城集团总经理助理熊健说。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于今年4月25日正式开馆,以企业作为支撑的形式,也很好地解决了如今民办博物馆难以生存的现状。
“千朝俎豆光照古今文明路,万家灯光映影中外人间情。”这是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大门的一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姚宇林对灯的喜爱,更道出了他对古灯背后的中国文化的寄托之情。
“古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姚宇林告诉记者,每收集一盏灯,他都会通过老板口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多方渠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他曾在威海港湾一艘“定远舰”上发现一盏制作精美的船灯,为了解此灯历史,他翻阅了许多有关甲午战争的历史故事,并且在当地古玩市场有幸淘得一件一模一样的船灯。“现在我看到这盏灯,甲午战争的一些历史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眼前。”姚宇林说。
此外,姚宇林还会收集一些与灯有关的相关文物。在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里,记者看到,除了陈列出来的古灯,跟古灯有关的牌匾、书画、磨具等文物同样不少。据姚宇林介绍,几年前,他为了了解鸦片灯的历史,还专门收集了一整套晚清时期吸食鸦片的工具,为的是希望后人能受到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