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很难界定的敏感体验。对视听或时空的表达而言,它有多重可能性。
今天,我们需要与艺术建立更为亲近的关系,也需要跨越认知上的多重隔阂。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共识,是建立在对精神价值的共同认知上的。在中国,成功地运用多元的艺术形式表达和挖掘自我体验的艺术家,是当代艺术领域的新生力量。很多年轻艺术家在呈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多元化创作理念的同时,也给当代艺术界带来了更多有关“可能性”的思考。
事实上,美术馆推出实验与先锋的展览,对学术界的反响以及对大众的影响力都很深。对美术馆来说,自身就是艺术展现的平台,应该是为多元的艺术形式提供创新和探索的平台,不单单为经典艺术服务,更要为实验艺术和先锋艺术铺路。国内目前有很多针对实验和先锋艺术的评选,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总的来说越来越规范,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今后仍需要一些有成就、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来引导,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艺术判断和长远眼光。
当代年轻人的艺术创作与传统的艺术创作有所不同,他们的思路更为开阔,想象力、创造力更为丰富,在整个艺术创作上有新的关注点。先前一代的艺术家更多关注社会的一些问题,年轻艺术家的关注点更多元化,包括社会的、个人的、各种空间的甚至科学的。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再者,年轻人在创作上更活跃,创作热情高。我在很多地方看到,年轻人总是最活跃的群体,原以为他们很难做出好的作品,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严格意义上,划分艺术创作年龄不是必要因素,因为一个艺术家会经过几个时期,有的可能在40多岁以后开始,到50岁或60岁左右成就很大,在中国这样的现象很多,但总要面临时间的问题。30岁的确是一个分界线。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最活跃的、处于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对他们的支持肯定会对其未来的创作起到很好的作用。还有一点,中国和国外不太一样,国外的实验艺术是社会性的,而中国的实验艺术都发生在学院。比如2011年中国美协成立了实验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央美院成立了实验艺术专业,实验艺术家在中央美院做实验艺术展时,这种实验精神很活跃。除了央美,还有其他很多美院也设置了实验艺术系。
其实,美术馆也在关注这种实验性、学术性和创造性。比如很多美术馆设立了艺术青年奖,这源自于美术馆的使命和责任——它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来引领这种探索,并予以推进。在中国进行实验和先锋艺术有很好的环境,学院提供了一种教育体制,美术馆提供了一个发生平台,这些最终都鼓励了艺术家的探索,鼓励艺术最本质的力量——实验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放大。
虽然美术馆的实验性和创造性跟普通民众在意识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和隔膜,不过美术馆可以比较深入地介入到现代人群尤其是都市人群的生活状态中。同时,在美术馆建设的几次浪潮之后,美术馆和城市、现代人群已经形成了一种亲密关系,对社会大众在审美和美学的推广,正形成越来越积极的、深层次的影响。美术馆因为身为非营利和公益性组织,应该把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教育和推广的方式来提高大众审美。今天艺术的学术性,其实就是建立在一个敞开的姿态上,和商业、时尚、工业、品牌形成互动关系。所以,如果说资本和商业入驻会影响到艺术的学术性,而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今天艺术原本的属性,已经不再是从一个范式发展到另一个范式,而是对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正形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深层影响。
在谈到“资源”这个概念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也许是石油、电力、煤炭、稀有金属等物质资源,再远一点会想到人力资源,很少有人会把精神资源当成一种资源,把美学、设计等也当成是一种资源和价值。而美术馆作为创造力发生的最初场所,不仅以最为亲近的方式来呈现艺术,让更多公众理解,也让艺术从其单一性的趣味与观众既定的认知中跳出来。美术馆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在不断地展览、学术讨论中建立起美学倾向,形成多个阶层的全民性质的美学态度。对美术馆尤其是当代美术馆来说,它是一个最具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艺术平台,美术馆因为是一个艺术的发生现场,对当下正在发生和形成的艺术形式有一种培育的义务,这种放大和培育对大众而言就意味着新的美学创造和艺术理解,对商业而言也意味着最具创造性的无限潜力空间,所以从综合意义上说,美术馆正在通过不断凝聚、积累和放大的功能形成一种美学的价值资源。
实验性艺术或者先锋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能力的创造和体现,还是艺术家个人与艺术史的对话和私语。一旦把艺术作品陈列在美术馆中,面对公众的目光,它就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件展示品,它的意义和价值将获得社会属性,与每个人建立起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