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楚 戈
蔡国强与上海有缘,上世纪80年代初他是上戏舞美系的学生,2001年成为上海APEC会议焰火表演的总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年蔡国强到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农民达芬奇”展览,今年,蔡国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终于第一次把他的标志性创作——火药画带到上海。
个展8月8日才开始,但动静从7月17日就有了,一大批媒体记者被吸引到外滩3号顶楼,听蔡国强讲述他的个展《九级浪》的主打作品即将在外滩黄浦江上出现。
蔡国强是一个很懂得吸引眼球的艺术家,他晓得一件作品要成功,一定要引起轰动,要引起轰动,一定要在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上表演,而且必须开一个合理合法的玩笑。“九级浪”就是这样一个合理合法的玩笑。一艘从泉州弄来的旧渔船,被驮在一艘浙江牌照的拖轮上,渔船上七歪八倒着老虎、狮子、熊猫等仿真动物。蔡国强用这样一件移动装置作品,来表达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未来的思考——不过,这样的思考似乎也早已经是陈词滥调。
一场狂欢过后,蔡国强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玩了一把现场爆炸,这次炸的是外滩全景。这样一幅27米×4米的巨幅作品恰好适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巨大空间。而蔡国强的创作过程,也有点像工程队做工程,蔡国强在现场是灵魂也是包工头,一支庞大的团队在辅助着这项工程——他们中有电影纪录片拍摄团队、巨型摇臂工作人员、电脑监控人员、后勤人员,还有一大批志愿者。
蔡国强的火药作品一共需要19道工序,他特意强调这一点,就像他老是在媒体前强调他的农村老家以及老家的民俗细节。作为一个蜚声国际的艺术家,蔡国强深知“民族的就是国际的”,他早已在国际舞台上把“土气”和时尚两个概念玩转在一起,得心应手。
火药图的创作基质离不开广告材料,无论是铺在最底层的牛皮纸,上面的日本麻纸,还是电脑打印出外滩大楼景观的硬纸板,以及要盖在作品上面的厚纸板,蔡国强的创作现场犹如一个广告牌的制作现场。火药爆炸只有短短两三秒钟,但前前后后的制作过程却要用4天时间。
一瞬间过后,“外滩被炸了”。这是一个刺激的题目,蔡国强早就为媒体拟定了这样的题目——在他此前20年里的无数次火药创作中,都是因循着同样的理念——他是为现代媒体而生的,每一次创作,不多不少,都是媒体喜欢的样式和分量。
有人说,蔡国强能走向国际、畅行全球有他的独特魅力,适合传媒,便于传播,大概就是魅力之一。
2006年在柏林展出的《撞墙》,99头仿真的狼,义无反顾地撞向一堵玻璃墙,视觉效果极佳;1998年在纽约展出的《草船借箭》,是泉州打捞上来的一艘旧渔船,上面插满了箭。不消说,做的就是视觉冲击力。在这里我们也欣喜如发现老朋友般地看到了99只仿真动物和泉州旧渔船等元素。
一瞬间的电光火石之后,现场掌声雷动。虽然当代艺术博物馆迅速启动了各处的排风装置,但烟雾很难快速排空,数百位观众兴高采烈地吸进了满肺的硝烟,视觉效果越好的地方,硝烟越大。
很有些文化人非常乐见国际蔡身上的草根味道,而国际蔡也有意无意地强调着他的“根性”。比如,从打扮上,国际蔡永远是一副乡下人出国游的装束,说话,无论说的是多么时髦的国际话题,都不改他的福建口音;而且说的内容,都不会像现在的所谓当代艺术家那样,满口跑术语,永远是嘻嘻哈哈地讲着大白话,甚至夹杂着很多泉州当地的民间知识。似乎只有这样,国际蔡的成功才有中国人的胜利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