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珊珊
2013年8月30日之前,“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温泉西路7号”,对于人们来说,只是记忆里的一座废旧工厂。8月30日之后,这里成为人气爆棚的新疆首个当代美术馆。这种变化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援疆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张子康。
自2011年8月至今,张子康已在新疆工作3年。没到新疆之前,他是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今日美术馆馆长,称得上美术界的行家里手。到新疆后,组织充分发挥他自身专业优势,安排他分管美术工作。几年来,用新疆画院党支部书记叶剑的一句话评价张子康:“为新疆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绝对的、足够多的大贡献。”
曾经,没有省级美术馆一直是新疆文化领域的一件憾事。2011年3月,自治区政府通过了将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变身新疆美术馆的规划,此外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新疆群艺馆也将落户这里,共同构成新疆艺术中心新地标。5个月后,初来乍到的张子康成为新疆美术馆筹建处主任。面对从零开始的美术馆筹建工作,他表态说:“这项工作意味着将结束新疆没有省级美术馆的历史,没有理由不干好。”从那之后,考察调研、行业沟通、环评报批……成为张子康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在他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扎成捆的各类设计图纸、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红线图、环评报告、节能评估报告、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堆得满满当当。同事说这些是张子康的宝贝,是他整整一年的心血。
美术馆地处乌鲁木齐闹市区,工地周围就是居民区,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有些居民不理解,甚至还有居民抢了工地工人的铁锹、挖掘机。“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况还心有余悸,有一两百人围住我们俩抗议施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感觉唾沫星子就在眼前飞。”一起被“围困”的叶剑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新疆从未建设过如此大的省级美术馆,群众心里根本没有美术馆的概念,所以才不认可。但实际上作为文化艺术新地标和公共文化空间,建好后直接受益的就是周边居民。”张子康说。为了消除这种误会,张子康开始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和讲解项目建设,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还让工人在工地周围设立围栏、指示牌,力求赢得大家的理解和信任。这样的走访足足持续了两个月,之后反对的声音少了,支持的声音多了。
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了,但“美术馆建好后展什么”成为摆在张子康面前的又一道难题。美术馆还没竣工,他就着手开展艺术品收藏工作。他对收藏工作定了3个基调:以新疆美术馆的定位、收藏方向、捐赠标准,以及捐赠程序为准则;以新疆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为线索;以具有学术价值的新疆本土艺术家和曾经在新疆进行过艺术活动的各地艺术家为主要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新疆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从零变成了481幅。
由于兼任新疆画院院长,在新疆美术理论研究及美术馆体系建设等方面,张子康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被付诸实践。这几年,“中国·新疆当代艺术双年展”“第二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新疆国际版画邀请展”“向上·新疆油画作品学术展”等一系列国内外较具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展览,先后吸引了来自我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位艺术家携代表作品赴新疆参展。“请进来”的同时,张子康没有忘记让新疆美术作品“走出去”,他积极宣传推介新疆本土艺术成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新疆好——新疆美术作品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推动了新疆民族文化与各国、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徐锐军说,张子康工作和生活中是个“十足的热心肠”。“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从北京来有什么优越感,作为副厅长也从来不端架子,而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徐锐军说。正是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拉近了张子康和各地文化干部的距离,现在新疆各地想建美术馆的都会派人来乌鲁木齐找张子康帮忙,而张子康从来没有拒绝过。他不仅亲自去当地出谋划策,还积极培养美术行业人才,提高专业人员水平,大家开玩笑说:“有美术馆的地方就有张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