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超
陈伟德的工作室位处上海闵行区的景联路上,这条林荫路的一头连接着车流不息的主干道虹梅南路,另一头却并不贯通,因而有了“闹中取静”、“独居一隅”的味道。上海梅雨季丰沛的雨水将路边连缀成片的树冠洗刷得油润动人,这也正是从陈伟德的画室窗口所能看到的景致。
陈伟德的工作室里有一件雕饰精美的水晶玻璃花瓶,这是他得意的藏品。圆柱状的花瓶开口略大于底座,四围是人体图案的浮雕。在主人的指点下细细打量,花瓶外表面一共饰有十个裸女,她们姿态各异,竟没有两个是重复的。这是法国知名玻璃艺术品牌“拉利克”(Lalique)制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大约十年前,陈伟德从法国的拍卖行上买回了它。“当时是个‘小拍’,去的人不多,这件花瓶又没有收入图录,所以知道和竞拍的人就更少了。”陈伟德笑言自己当时“捡到了便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玻璃艺术品的升值,而今已经无法以当年的价格来估量如此晶莹动人的珍玩。
19、20世纪之交,拉利克家族创立了自己的水晶玻璃品牌,当时正值法国“新艺术运动”蓬勃兴盛,“拉利克”的玻璃艺术品也深受其审美风格的熏染,多用动植物等自然物象和有机的人体,也有几何图形。这些水晶玻璃器物都采用白色的透明玻璃,在脱蜡浇铸的基础上进行表面雕刻,有的还通过磨砂工艺做出朦胧效果,比如陈伟德画室里的这件花瓶。“拉利克”一创生,它的美就令欧洲陶醉,后来很快驰名全球。当时,香奈儿的香水瓶有许多就由“拉利克”设计制造。
虽然“拉利克”现在仍在生产玻璃艺术品,但陈伟德的藏品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旧物”,甚至有二三十年代的珍品。十年前,涉足玻璃艺术领域的陈伟德与“拉利克”相识,他被那精美独特的造型、雕刻和创意深深吸引,自此开始了收集与珍藏。玻璃艺术常常会让人联想到现代的元素和气息,但在陈伟德看来,“拉利克”有一种饱经历史浸润的古朴之美,那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在画室对面的房间里,20多片来自欧洲的装饰玻璃整齐地排布在展示灯箱上。按动开关,灯箱里白色的背景光线瞬间照透了这些色彩斑斓的彩绘镶嵌玻璃。虽然使用了同样的制作材料,这些彩绘玻璃却创生出与“拉利克”水晶玻璃迥然有别的视觉体验。
人们对彩绘玻璃的印象大都源自欧洲的教堂,教堂内外的明暗差异衬托出玻璃窗上缤纷而精美的图案,它们也为哥特式教堂阴暗的室内空间带来了神启般的灵光。陈伟德的这些藏品是当时的人用在自家门窗上的日常装饰品,它们的画面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有趣题材,宗教题材的作品大都讲述圣经故事,有些极其精细,将圣徒受难的躯体刻画得筋肉毕现,有的人物形象则显得呆板、稚拙,但那恰恰是鲜明而典型的中世纪风格。
这些彩绘玻璃的制作年代跨越了16到19世纪,但其中有一件是新近的仿制品。这是一位与陈伟德工作室长期合作的日本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他赠送给陈伟德的礼物。这件彩绘玻璃采用了独特的做旧技术,背面斑斑驳驳,仿佛时光的蚀痕,也是岁月的印记。陈伟德说,玻璃艺术在日本很流行。
展示灯箱上的另一件藏品也分外特别,二维的玻璃表面描绘着风景与人物。树木、远山、流云之间竟有一种特别的立体感。陈伟德小心翼翼地端起它,迎着光介绍说:“这里面是两块玻璃的叠加,每片玻璃又都画了正、反两面,所以一共有四个面,表现四个层次,这就有了纵深感。”整幅画面其实模仿了法国古典主义大师普桑的画作,但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充分彰显了玻璃艺术的魅力。
谈到彩绘玻璃的制作工艺,陈伟德说,制作一片彩绘镶嵌玻璃,首先是在图纸上进行画面设计,然后是玻璃的切割与拼接,在此基础上才进行绘制。有些作品在绘制前还要采用腐蚀技术,比如在蓝色玻璃上用强酸腐蚀出白色的蚀面,然后画上黄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两种色彩边界清晰的鲜明对比。一些彩绘玻璃的表面还会有铅制的框架,铅的柔韧性好,适合造型,在室外也不易腐蚀,因此在一千多年的制作史上,这种材料都没有改变过。
或晶莹温润,或五色斑斓,一样玻璃,两种神采。陈伟德还想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这些藏品,然后建立一个玻璃艺术收藏馆,让更多人了解玻璃艺术。他说,“十几年前上海的锦江迪生商场有‘拉利克’的专卖店,后来关了,所以现在在上海很难看到‘拉利克’的玻璃器皿。”另一方面,国内虽然有“琉璃工房”之类的热熔玻璃艺术品,“但是彩绘镶嵌玻璃还很少”。
从回国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陈伟德说自己两边都无法“脱身”,只能在中法两国间“来回跑”。现在每次出国,除了旅游,陈伟德都会努力搜集一些中意的物件。除了“拉利克”水晶玻璃和彩绘镶嵌玻璃,他的藏品里还有精美的欧洲烟斗和油画。在欧洲,公共博物馆的前身是私人性的“奇珍橱柜”,而在我眼中,陈伟德的工作室也颇似一个异国珍奇的宝库。这里隔绝着喧闹的市声,弥漫着淡淡的油彩的异香,更有玻璃艺术品折射出的美妙而复调的光影。■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因为喜欢,被老物件中的时间积淀所吸引,那是新的东西所不具有的美。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一个日本的小瓷杯,是1980年代在法国购得的。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19世纪学院派的油画。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最重要的是和个人的审美品味相符以及文化积淀,价值是第二位的。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跳蚤市场、拍卖行、古董店。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大概几百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不是,只是喜欢,算是“玩家”。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的快乐,还有闲暇时的玩味。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有,每一个搞收藏的人肯定都遇到过。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拥有什么,所有东西都是带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