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永安
走进中国美术馆圆厅,苍劲有力的巨幅书法作品布满展墙。和一般书家擅长题写的诗词章句不同,儒雅的文笔讲述着中国人关于“安居”的理想。这些巨幅的书法作品由一位92岁高龄的老者在半个多月之前完成,他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学教授的科学家身份,他因开创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获得世界人居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为学界敬仰,他因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央美术学院新校区等建筑设计为普通人熟知——吴良镛,一个因建筑科学享誉各界的学者,如今为观众带来了关于绘画与书法的精品佳作,让人为之惊讶、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人文艺术之于科学家吴良镛的特殊意义。
建筑学家的艺术展
8月29日至9月9日,由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开幕,展出作品囊括了吴良镛先生各个阶段的书法、绘画作品100余幅,以及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泰山博物馆等部分建筑设计工程的微缩景观,全面反映了吴良镛先生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对于普通人而言,吴良镛在建筑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似乎遮蔽了他艺术上的光彩。事实上,吴良镛的建筑人生始终伴随着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吴良镛说,此次展出的作品不少都是“从箱子底翻出来的”,可以算是对自己艺术方面的一个总结,而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励自己有新的提升和发展。本次展览从保存至今的1940年代的作品开始,直至近期新作,展现出吴良镛优秀的绘画禀赋和持续的绘画兴致。当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时,吴良镛即受到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名家影响,他把绘画作为观察生活与自然、感受建筑与环境的方式,并以此记录自己的心境,在国内外旅行中总是笔耕不辍,以画家和建筑师的眼光记录各地风光,画出自己的敏锐感受。吴良镛说,在外旅行有时间他一定会拿起画笔,几十年已经画了80多本速写。
展出作品中,无论是水彩还是素描、速写或水墨,取景构图都十分大气,展现出浓郁的诗意情怀。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科学大家吴良镛的绘画作品放在现代美术中,也可堪称大师的手笔。而“吴良镛的书法风格深含中国古来看重的风骨,在遒劲的笔力中体现出历经世事沧桑而坚持不变的精神品格,同时散发出性任自然的光彩,于俊朗的仪态中坦露出谦和包容的学者情怀”,“堪称知识分子纯粹心灵的墨迹。”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吴良镛应中国美术馆的邀请,以年届92岁的高龄一气呵成完成巨制书法作品,阐释了他的建筑文化理念和艺术情怀,同时也呈现了中国美术馆圆厅展墙上的震撼一幕。
用大文化的视角看建筑
吴良镛曾说,建筑学不是简单的“就建筑论建筑”,而应是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学问。“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21世纪初,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并倡导“大科学、大艺术、大人文”交融的体系,曾以“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人居环境,贵在融汇”的题词阐释他的理念。2012年,吴良镛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体现了人们对人居环境理论作为科学的认同。
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因此人居环境的美也是各种艺术美的综合集成,包括书法、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而其美的表现关键在于境界的整体营造,不少文化胜迹之所以流传千古,至今为人所称颂、神往,并不仅依靠建筑实体本身,而是因为建筑、山水环境、文学创作、人文情怀等,交叉融汇为一个境界高远的整体,能够激发世世代代人的情感,产生了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和魅力。
这种思想贯彻于吴良镛的书画与建筑创作中,他的书画作品,无论是水彩、速写还是书法,往往都与人的生活、人所居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集市、街道、院落、村庄等等均可入画,建筑、人物、诗文、名山大川无所不包,生活中的美尽在笔下,而他的建筑创作,也同样凸显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学境界。范迪安认为,吴良镛是从大文化的高度阐发了建筑的根本意义,他把建筑与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融汇山水自然和人文意境,使建筑环境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性,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92岁尚且求索不已
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都可以看到吴良镛的建筑作品或城市规划设计成果,他的“谋万人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已然留在了中国大地上。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吴良镛少年时期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之痛,出于重建家园的目的,吴良镛选择了学习建筑,而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指引下,吴良镛的建筑事业走向了辉煌。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国学习,受教于大师沙里宁;1950年,梁思成、林徽因书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毅然回国。时至今日,吴良镛对于建筑事业的热爱,仍然凸显着“责任”二字。他经常教育学生:“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具有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林徽因曾评价吴良镛“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少有的坚强。”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建筑工地突发脑梗,重病住院。当医生和所有亲人都以为吴良镛不可能再站起来的时候,吴良镛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疾病。面对脑梗造成的手脚不便,吴良镛下定决心比别人多做几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他甚至较劲,一定要恢复到生病之前的书法水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良镛出院时送给医院一幅亲笔所写的书法作品,力透纸背的字迹成为身体康复的最好答卷。
此次展览开幕前,面对众人的吴良镛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微笑,他说虽然举办这样的艺术展览诚惶诚恐,但是把以往的作品汇报给大家,可以得到指点,以便更好地前进。他笑言,虽然自己92岁了,好像是做不了什么事了,但时代的精神、艺术的追求仍然促使自己不断努力。每个人在制度层面的退休之后,都应该有第二爱好、第二专业,在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就可以看到一个少年中国、青春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