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百龄生于湖南,少时就读于私塾,熟读古书,四书五经背诵如流。13岁丧母,无力继续学业,后从军前往台湾。再后来,他投身艺海成了一名职业画家。
画梅因为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
于百龄初从黄鸥波、李仲生、何铁华、马白水、邵幼轩等名家习画,再拜入黄君璧、溥心畬、金勤伯、胡念祖等名师门下,受到悉心传授,深得诸名师的关爱。
于百龄在国画创作上人物、山水、花鸟兼擅。其创作的人物,无论是踏雪寻梅的隐士还是道释人物都线条流畅,设色明快;其山水则师法君璧、念祖二师的风格,且自出机杼,无论是随手写松石、写云海均泼墨起云烟,妙化如神造,神韵墨趣跃然纸上;其花鸟则多以写梅为主,因为梅花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
于右任称其画中可见“书法线条的美”,廖继春从其画中看到“东方水墨与西方色彩的融合”,黄君璧赞其作品“创新而不流于俗套”,叶醉白誉其画作“有万马奔腾的气势”。
拒绝卖画给日本首相
由于其字画早年即在日本很受欢迎,于百龄曾远赴日本卖画20年。
虽说是卖画,但他依然有自己的原则风骨。一次,他在东京开画展,有日本商人看中了一幅画作,希望购买赠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岸信介。他闻言立刻坚拒,只因不喜欢攀龙附凤、巴结权贵。
但于百龄喜于结交贫寒高士,对于穷朋友,他是来者不拒,对于真正懂画之人,更是大方赠与。
一颗推陈出新的赤子之心
于百龄早年最拿手的绝活是工笔仕女、人物佛像,但却自觉这些画都已经落伍,毅然弃而不画、另起炉灶,探求表现自己个性与思想的新画风。
他尤精松、竹、梅,又感觉变化再多,仍是大同小异、墨守成规,不离传统束缚,于是效仿齐白石“衰年变法”。
为两岸艺术交流尽心尽力
1987年,为弘扬国画艺术,于百龄创办《中国美术》杂志。
自杂志创办以来,他勤于撰文介绍国画艺术,还亲自撰写介绍台湾前辈画家的艺评专稿,为国画艺术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通过这块艺术阵地,台湾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界人士聚到一起,谈艺术、谈创作,谈弘扬国画艺术的责任与义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雅集,他们认为要更好地弘扬国画艺术,必须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团体。
1992年,于百龄与陈秉环、王太田、简大坤等63位艺友,共同发起成立台湾中国艺术协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为促进两岸书画艺术交流,他数十次往返两岸,办个展联展,广结艺坛好友。在其努力下,1993年即在台北成功举办了两岸名家联展,展出两岸画家的作品200余幅;同年又邀请大陆画家彭林、李滨星、曲德亮,赴台举办三人联展,在两岸艺术交流史上写下一页。 (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