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王林旭:齐鲁文化给了我艺术灵感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市场 >> 藏界人物 >> 王林旭:齐鲁文化给了我艺术灵感

王林旭:齐鲁文化给了我艺术灵感

作者:佚名      藏界人物编辑:admin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娟

  31年前,他从齐鲁大地走出去,带着山东人特有的 质朴、憨厚与执拗,誓要在艺术的世界里闯出一番天地;31年后,他携着其独创的超象艺术作品和众多荣誉,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满腔深情,回归故土。他说:“博 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和山东的风土人情开启了我的心智,给了我艺术的灵感。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都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画里。”他,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国 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8月29日至9月9日,“情系桑梓·王林旭超象艺术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展出,吸引观众5万余人次。

  农民之子 撷英采华

  回 顾王林旭的艺术道路,要从他童年时那满墙的涂鸦说起。1959年6月,王林旭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县三堤村一个普通农家,但祖辈、父辈皆受过良好教育。受家庭 的濡染,王林旭未经启蒙便迷上了绘画,六七岁时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画童。村里的街道、胡同乃至村民们新粉刷的外墙,都是他的画板。乡亲们有的喜欢,有的并 不乐意,动静闹大了,县里和公社里的领导都跑来察看。之后,王林旭被破格批准参加公社文化站的儿童美术小组。

  当 时,这些村里人并不怎么喜欢的图案,在下放到三堤村改造的知青眼里,却是难得的行为艺术。知青中有艺校的老师,也有高中生,他们热情地指导这个热衷绘画的 孩子。十二三岁时,还在上小学的王林旭就被安排在平度展览馆画宣传画。他笔下那些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画面,幽默风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直 到上大学,王林旭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教育。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束缚,天马行空地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家门前那棵年代久远的大槐 树,村子里到处可见的土房子,田野里随风起伏的麦浪,天空那抹绚烂的霞光……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成为王林旭绘画最好的素材。多年后,回想起家乡的那段岁 月,王林旭感慨万千:“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最爱农民和脚下的那片土地。这里的一切,给了我自由的情怀和敏锐的感受力,打下我日后艺术创新的根基。”

  1979 年,王林旭考入潍坊教育学院。在那里,他幸运地碰到了他的“伯乐”杨元武。那个年代,很多国画老师并不具备素描、结构的理念,而杨元武在这方面却有着扎实 的功底。在他的指导下,王林旭的素描、速写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但很快王林旭就不满足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了,他渴望学到更多、更新的绘画知识。于是,他背起行 囊,四处求教拜师,一边领略大自然的造化神秀,一边如饥似渴地参观展览。没有钱,他就靠在火车上给人在钢笔上刻字维持生计。

  不拘一格 敢于创新

  中 国水墨的变化无穷与深邃丰富,让王林旭甚为痴迷。他尝试在绘画中体会水墨的禅道理念,享受用水、墨、笔、纸创造出不同画境的感觉。1981年,是王林旭绘 画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年。正是这一年,他开始探索艺术的创新与现代水墨的实践。一贯以自然为师的王林旭在泰山写生时,无意发现宣纸上拓印出的岩石纹理之生 动,为水墨皴法所不及。而后,王林旭在黄山写生时,突逢大雨。游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却沉浸在眼前山石松云的空灵中,悠然自得。不想,雨珠滴落于画板之上产 生的水墨氤氲的特殊效果,让他顿悟:绘画艺术原是与自然相通的。打小就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他,就此踏上当代艺术的创作征程。

  在王林旭看来,泰山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于是,他用宣纸拓泰山的石头、树皮、碑文,甚至砖、瓦,然后再解构、拼贴、绘制、装裱,创作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品。

  1986 年,王林旭在山东美术馆研学,在学习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和刘国松等国画大师艺术文脉的同时,开始摸索新的水墨范式,并思考中国传统美术如何与 世界对话这一课题。1990年至1992年,王林旭在东京艺术大学和日中友好会馆做访问学者。利用这个机会,他潜心学习领悟横山大观、平山郁夫、东

  魁夷和加山又造等日本绘画大师的技法,琢磨日本金银材料的审美功效,开始尝试把东洋绘画理念和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水墨。

  “如果说一个画家的艺术前进如同奔马,那我就是一匹野马,不拘一格,不怕摔打,不畏艰险。”王林旭如是说。

  挥洒水墨 演绎东方

  王 林旭最初是以写意墨竹名世的。他笔下的竹子或摇曳生姿,或粗壮遒劲。作为文化符号,竹既是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又寓示着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1995年, 王林旭创作的巨幅墨竹画《和平万年》被选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唯一一幅艺术作品。“这幅作品被联合国选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水墨的高峰,但这并不能代 表传统水墨赢得了全世界的共识。”王林旭坦言,在西方举办的很多中国画展,去参观的外国人士寥寥无几,中国传统水墨语言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如何发 展、创新国画,让世界充分领略中国文化之美呢?

  1995年至2002年,王林旭应邀参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自然与 艺术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同时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亚洲文化中心研学。置身于世界现当代艺术前沿的他,多次前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 感受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脉搏。研究了毕加索、布拉克、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后,王林旭获得启发:当代的世界艺术已经进入相互激变、融入的全球性 发展期。中国绘画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全面效仿、追随西方艺术,而应在世界艺术的整体发展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元素,以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绘画语言。 “东西方文明有如两条并行的河流,但我想让它们最终都归入大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气候、环境和生 态困境为全世界所关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影响到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认识、重视和保护自然是全人类的共识。自小在大自然的照拂下成长起来的王林 旭,把大自然定为自己的艺术阐述对象。“早年我在泰山、黄山写生的经历,启发了我对自然、宇宙的哲思。而儒家思想始终是我的精神支柱。我要把西方的艺术欣 赏方式和东洋的绘画材料附着在古老的宣纸上,讲述中国文化的哲理和智慧,演绎东方的艺术理念,把中国水墨转变为人人都可读懂的世界性绘画语言。”至此,王 林旭创建超象艺术的思路和计划基本形成。

  超以象外 得其寰中

  超 象,源于中国唐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司空图的《诗品》,他用“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离形得似”等,指摄取之象外,略于形色的思维特点和艺术表现方式。在艺术 语言上,超象艺术作品蕴涵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神韵,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同时又融汇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审美精华,赋予了中国水墨画光感、量感和体 积感,也赋予了当代世界绘画艺术新的形式感。

  在绘画材料上,超象艺术作品以宣纸为载体,除了使用传统材料外,还加入了火山灰、咖啡粉、花草汁、树浆等原生态材料,旨在唤醒人们热爱自然、回归和保护自然的情怀。

  在绘画技法上,超象艺术突破了传统的描绘方式,在创作中融入泼、滴、漏、拼贴等不同的手法,在看似狂放随意的挥洒之间融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王林旭说,超象艺术虽是非具象的,但从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色彩、色调等元素来看,某些局部甚至整个画面依稀有自然物象的影子。宇宙的混沌、大地的厚重和云雾的苍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2008年,超象艺术在北京以作品首展的形式正式对外发布。与此同时,超象艺术还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和大学多次展出。2013年4月,王林旭创作的超象艺术作品《互动的世界》、《共同的家园》被联合国收藏,长期陈列在安理会大东大厅。

  也有不少人将超象艺术作品与西方的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作品相比较。“不可否认,我的艺术与他们确有相似之处。但不管我的作品用何种绘画语言,它的根本语言是 中国的。我讲述的是中华文化精神,体现的是自然观思想。且超象艺术从未脱离中国的笔、墨、宣纸等材料。”王林旭表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莱文逊博士在梳理现代艺术发展史时这样评述王林旭:如果说莫奈所做的是表现自己的所见,毕加索作画是本着自己的所想,波洛克是表现自己的 所为,那么王林旭则表现的是自己的所感——即是不以让人们看懂了什么为目的,而是以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为主的艺术。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王林旭教授的艺术与实践,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用其布道的精神来传播对人间大美之感动。”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谈到:“在他的抽象世界中似乎隐现沙漠的荒芜,大海的潮涌与壮丽,湖水的静谧 与安宁,山川的雨霁空濛,夕阳照耀下河流的金碧壮景,雪山的银装与素裹,夏日平湖的色彩斑斓……他的作品犹如一首首无声的诗歌与精美的音乐,忧思中带有对 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憧憬着没有污染的清纯世界。这份憧憬足以令人感动。”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