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油画的创作,倾注了张绍杰多年的情感。从单纯地表现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色开始,到那里去体验生活、写生,去收集素材和寻找感觉,张绍杰作品中的情境表达是他朴实人格的真实体现,让观者在“平凡化”的画面中有情感的共鸣,让观者在笔触间有精神的触动。张绍杰个人绘画作品展将于10月26日于798盛世天空美术馆开幕。
北京商报:多年以来,土地一直是您创作的主要题材,许多人对您画面中场景的原型都很好奇,是否有具体的出处,或是一个您塑造出来的关于土地的概念?
张绍杰:自然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土地在我眼里就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尤其是陕北的黄土地,它的表面肌理及自然形成的线条和块面的节奏感给我很美的享受!我喜欢观看,有时会静静地观看土地很久。土地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必需,它和水、空气一样重要。在当今时代,土地在房地产开发商眼里是利益、是金钱,在农民的眼里是庄稼、是粮食,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要塑造的艺术形态,用它去表达我对现实自然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土地严重破坏的关注。我笔下的土地与其说是一种观念,不如说是一种情感。
北京商报:这种土地的情结与您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否有许多关联,似乎有很强烈的时代怀旧气息?
张绍杰: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是玩泥巴长大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因此我对土地有种特殊的情感。每次雨后空气中散发出的那股泥土的味道都使我想起儿时的生活。我非常想回到童年的自然环境中,那时的北京,蓝天白云、河水清澈、空气清新,没有嘈杂的机械轰鸣声。如果说怀旧就是怀念那个干净健康的自然环境。
北京商报:就绘画语言来说,您似乎更希望通过笔触来表现土地质感,强化土地作为“物”的特征,这种单纯质朴的创作行为背后是否还含有其他的理念?
张绍杰:绘画是一门手艺,在古代能把实物画得很真很像就是艺术。画家必须要有造型基本功,就像小说家一定要懂得遣词造句,否则怎么能把一个故事写得感人。我经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尤其是受到前苏联造型技法的影响。油画材料的主要特征就是能画出有体积感的笔触,这种笔触能生动地刻画土地的表面肌理效果。我画土地时笔触在画布上的跳动使心理有一种快感,很享受。
我把土地框进自己的画框作为创作的形象“物”化它,是因为土地在我眼里很美,需要保护,因为它是一切生命的土地。
北京商报:您画面中不时会出现些类似点睛之笔的动物形象,却很少出现人物,人和动物在您选择入画的安排上有着怎样的考虑?
张绍杰:因为人类的活动和不节制的乱砍乱伐行为破坏了环境,如果不警醒的话,未来的土地就不会再有人类生存,变成没有声息的荒漠。所以画面的空旷、荒芜是对未来生存环境的一种担忧,更是对一方净土的渴望。
北京商报:在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先行语境下,绘画似乎显得颇为落寞,而您画面中对于古典气质的追求更像是一种对信仰的守护,您觉得绘画于当下的意义在于何处?
张绍杰:当代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新、奇、怪就是当代。只要观念新画得好坏不重要,我想既然观点独到那何必用绘画的形式表达,用文字不是更直接、更准确。绘画本身有它自身的规律和体系,它是用形象表达思想和观念,形象的准确塑造是需要很强的造型能力的支持,因此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是艺术家综合素质的集中呈现。我坚信古典是永恒的古典,它物化了绘画体系中的道。道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规律,事实证明当今的古典主义依然有价值有生命力,是因为在现代化机械复制图像的时代手工绘制体现的画家情感与智慧的形象更加珍贵。现在的绘画界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我喜欢观念写实这种提法,它既强调思想观念和意义,又有继承传统和强调造型技术的支撑。我认为绘画存在的意义就是手工制作的惟一性,是艺术家物化的灵魂给人精神的享受。
北京商报:绘画在您看来,不同时期作品的变化更多体现在对事物视觉观察的敏锐不同,还是在于生活经历感悟的心性感受?
张绍杰:绘画艺术是个体劳动 ,画家更多的时候是孤独的,他经常是面对画布一个人的狂欢。生活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让他们在似曾相识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画家必须独立思考,尊重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
北京商报记者 周晓
张绍杰:1965年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99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班,2008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物资学院文化传播部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