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见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小汉斯的神情动作像极了《基本演绎法》里约翰•李•米勒演的福尔摩斯?
都喜欢抬头挺胸,但四肢又不那么协调,所以站定的时候整个人总是有点歪;都思维敏捷语速飞快,连一口气讲完一大段之后突然神经质地咧嘴笑的习惯也恍如翻版!
他们的工作方式也挺像的,一句话,就是没日没夜。
作为当今艺术界最炙手可热、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英国蛇形画廊(Serpentine)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编撰了70多部学术著作,策划了超过150个展览。
甚至对自己睡觉和旅行的方式,他也进行“策展”。
最早是“巴尔扎克式”,巴尔扎克创作产量惊人,年轻时小汉斯便效仿他,每天喝70杯咖啡以保持最长时间的清醒状态,“不过当我意识到他只活了51岁时,我立刻不那么做了。”
然后是“达芬奇式”,即每三四个小时睡15分钟,每天睡大约7个15分钟,为此他不得不买了一个军用闹钟。
因为总想看更多展览、与更多艺术家交流,以前他一年中有三百多天在旅途中,后来他觉得“如果艺术界停止飞行,也许确实会更好”,让“我居住的地方变成做更意义深远的研究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工作日就待在伦敦,像个上班族每日去画廊报到,而双休日则飞往世界各地,“每年做52次旅行”。
像这样能够不断为生活设想“方案”并且真的去执行的人,简直是为当代艺术而生的。
很多人混艺术圈,都属于时间长了混成个脸熟,但小汉斯却是“一战成名”。他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世界的汤”就在瑞士圣加仑的自家厨房里,展示各种各样的汤罐头。虽然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只有29名参观者,但是引起了艺术界的严肃关注,两年后,他便成了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的策展人。
在小汉斯成长的年代,“策展”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还未被普遍认知,英文单词Curate,更多被认为是“照看”的意思,以至于当他告诉父母自己想做一个Curator,他们以为那是一种类似医生的工作。
小汉斯年少时的“英雄”也并不是艺术家或者博物馆馆长之类的人物,而是谢尔盖•佳吉列夫——那个令尼金斯基成为舞台传奇的推手。佳吉列夫既不跳舞,也不编舞,不指挥也不作曲,“但他如同一个连接器,把斯特拉文斯基、毕加索、波拉克、考克托和舞台艺术结合到了一起”。
这也是小汉斯对策展人角色的看法,做不同领域的连接器,帮助艺术家催化他们的作品。
B=《外滩画报》
O=小汉斯
“我的项目永远不会结束”
B:听说你最近在Instagram上做一个计划,邀请你认识的建筑师、科学家、艺术家朋友,把手书或手绘的内容上传,这个展览的创意来自哪里?你更重视的是书写的形式还是书写的内容?第三个,是不是虚拟化空间里面,给一些没有机会被你策展的艺术家做一个平衡呢?
O:这是一个艺术家与我共进早餐时产生的想法,最初不是我的想法。很多人在Instagram上与粉丝分享日常生活和旅行经历,作为策展人我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当时我读了一篇关于书写正在消失的文章,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它消失呢?于是我每见一个朋友,就让他们写点东西,现在这个项目已有超过700个参与者。策展人的工作,是选择哪些把他们贴在网上,最后集结成书出版,我仍然非常相信书。
B:那么这个计划何时算结束呢?
O: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我的项目永远不会结束。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就算我不在了,项目还是可以继续保留下去,因为别人可以将它延伸出新的版本。我现在有一个理念,就是在全世界不断派生我们的项目,让它们有可能获得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三百年的生命。
B:你和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关系也不错,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策展人,你是如何发现中国的年轻当代艺术家的?换句话说,全世界有那么多艺术家,你如何缩小你的工作范围?
O:中国的艺术圈曾经很小,艺术家之间也会交流,所以几天之内就可以结交很多艺术家。但现在这个圈子比以前大多了,而且也更多元化,这时候艺术家就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平台,公共和私人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院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艺术家有自己的徒弟,老师们知道谁会成为明日之星。另外也不要低估了艺术家的个人空间和艺术博览会,总之要保持好奇心,抓住机会多看,我每个周末都尽量去世界各地看展览、和艺术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