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画院院长方土畅谈全国美展:获奖多少与美术实力没有太多关联 任何揣摩评委心思的做法都不可取
简介
方土 广州画院院长、广东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
最近一段时间,艺术界似乎再也没有比全国美展更热的话题了。大家还是在关注全国美展的动向,还是在意全国美展的成绩,还是在期望全国美展这个平台能有更多的完善。与此同时,很多人也已发现,全国美展也不过如此,是否入选、是否获奖也并不是一件无限荣耀的事。其实,全国美展对于艺术家的长远发展,对于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美术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一点都不大。但不少具体的时候,其作用又特别大,不得不重视。这就是全国美展的悖论所在。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整理
体制内的艺术家重视美展是不得已的选择
艺术家的成长路径很多。而全国美展就像高考,对于一位年轻人的成长非常关键。至于实际的利好,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他可以借此评职称、拿奖金,可以为自己的艺术履历增加更多的筹码。在中国现有体制内,美展的成绩往往与艺术家在画院的职称、待遇相挂钩,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像评教授一样,要看一看申请人发表论文的数量、课时量等等。所以,年轻艺术家,特别是画院机制内的艺术家重视美展是不得已的选择。
任何一位艺术家的简历里写着曾入选全国美展或者获奖,我相信,不管他跑到哪里,都会有人另眼相看。不管他年龄多大,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会得到赏识,这就是最实际的情况。你看艺术市场最火爆的山东,他们就很看重美协会员这一身份。而一位艺术家如果要进入中国美协,必须有三次入选美展的经历,这对艺术家来说还是有些挑战的。有些人的水准不敢恭维,就托关系,但不能搞定所有评委吧;你可以入选一届美展,但也很难保证三届美展都入选吧。所以,就像任何行业一样,美展也存在找关系的情况,但找关系影响不了美展大的格局。
艺术家在全国美展入选了或者获奖了,但过后呢?正如高考一样,考上大学之后呢?高考过后,谁也说不定将来他能怎样。即使他读了名牌大学,事业也不见得鲜亮到哪里去。美展金奖好比高考状元,很多金奖获得者不也是最终沉落在艺术的大海而不知所终?
将来美展成绩会不会与艺术家的待遇、职称相脱钩呢?我看很难。要不要取消美展呢?我看更难。因为,目前仍然找不到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的艺术评价体系。你去看全国美展的入选与获奖作品,基本上还是达标的。尽管你能举出很多不满意,但这一块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你即使换了另一套评价标准,争议依然存在。
所以,就国家与政府层面来讲,美展首先是艺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中国特色体制内根本不会取消。这就像从事律师与会计一样,首先必须有相关的资格证明。当然,你可以凭借出色的才华畅行无阻。但就大的局面来说,多少会混乱一些。
艺术界评奖有很大的偶然性
全国美展是否应该取消、到底该怎样完善,这已经争论了20多年,但现在看,规矩都没有改变。就像“春晚”,叫停叫了十多年,但在一波波的吐槽声中还是要继续办。
但是,现在条条大道通罗马,美展已经不是衡量艺术家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真正有实力、有底气的艺术家不会太在意有没有参加美展,而是否在美展中斩获佳绩,也丝毫不影响他的声誉与造诣。所以,现在有些艺术家把美展成绩当做衡量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实在匪夷所思。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一直相信,艺术界评奖多少算个概率性事件,有很大的偶然性;而艺术家获得某个奖项,并不能完全与自身实力相等同。
就我个人来说,在主政广州画院之前,我是不看重美展的。而接受院长职务后,我就不得不重视了。到了现在,我又不那么重视了。艺术家获奖是好事,他可以评职称、提待遇,值得鼓励与祝贺;但艺术家不获奖或者整个画院的美展成绩都差强人意,也不见得就是件扫兴的坏事。因此,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对于美展最合理的心态,就是坦然待之,即不过分看重也不过分贬低。
就一个地域来说,也应该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看美展。其实,这个地域获奖多少与它的美术实力实在没有太多关联。就说这次全国美展,有的省份进京展览的作品多,获奖的几率也貌似大一些,但也不能由此断定这个省份的实力就比其他省份强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进京展览作品多的省份,“贡献”出的评委也不止一个。这种“偶然性”多少会让人浮想联翩。而有的省份进京展览的作品少,但也不见得实力就差到哪里去。
有的省份美展成绩出色,主要来自于当地美术组织乃至政府机构的竭力推动,以为死活争得一个奖项,脸面上就很风光。但在美展中努力争第一,即使争到第一,就能说自己一定是第一吗?有些省份得金奖是好事,但关键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的,到底是靠怎样的作品得的。
广东对全国美展没有抱太强的功利心
相对来说,广东一直以来对全国美展并没有抱太强的功利心——至少要比北方某些省份好得多。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区曾有两次设在广东,但我们也并没有获得金奖;这届美展的版画展又设在广东,但据说广东也没有凭借地理优势拿金奖。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实力就低人一等,只不过说明我们的心态摆得更正一些罢了。有人总是检讨我们广东对美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但到底怎样才算是足够重视呢?你更重视了,你拿的奖项更多了,这只不过是一时的成绩,又能说明画坛的什么问题呢?与长远发展又有多大关联呢?
任何人揣摩评委心思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这届在天津举办的中国画区展览,我亲临现场观赏了。坦白地说,我对这样的评选结果不满意,并且以为,不满意是必然的。一个最显明的现象是,制作性的作品太多了,真正出色的写意画太少了,真正贴近中国画文脉的作品太少了。
这当然不是因为画种上有优劣之分,更不是因为评委们有意为之。这只能说明全国的写意中国画家,对笔墨的理解是有所缺失的,而写意画的标准与要求是非常高的,能达到这个标准的艺术家并不多,别说年轻人了,就是中年人、老年人也未必能深得个中三味。所以,再回头看今年广东的这届省展,落选的大量写意画,艺术上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而年轻画家对写意画做到驾轻就熟,可能性就更小了。再者,工笔画可以直接言说,而写意画存在太多无法言说的空间。
今年的广东省美术大展上,有一个颇具话题性的现象。在优秀奖作品序列中,50后、60后艺术家的比重比较小,甚至方楚雄、梁如洁、黄唯理、黄国武等实力派艺术家纷纷落选,取而代之的是70后、80后艺术家大规模进入观众视野。在评审之前,评委们的确没有设定任何标准,让更多年轻人站在台前,是评委们不约而同的选择。美展是年轻人拼杀的战场,而美院、画院的一些老先生落选,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他们的艺术面貌,变动不是特别明显,落选一点也不意外。方楚雄老师的学生进入优秀序列,而他自己却没有,与其说这是对他艺术创作的否定,不如说这是对他艺术精神延续的肯定。
不可否认,某一类的展览有一定的规律,但也应看到诸多偶然性。比如,有些作品在省展里获奖了,但在全国却未必;有些作品在省展里颗粒无收,在全国却光鲜亮相。所以,任何人揣摩评委心思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实,现在很多美展在题材、主题上的要求早就放宽了,主题性创作的外延也变得更宽泛了,年轻艺术家大可不必拘泥于此。
徐悲鸿早在1935年就说过:“艺术之路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曲径,永无止境的。假如一个艺术家,陡然有了名,而无实际的功效,究竟能保持多久呢……所以艺术家应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艺术,真正的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粉饰。”是要名世,还是要传世,这是一个显要的问题。在经历美展之后,我想艺术家都会、也应该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观点
“将来美展成绩会不会与艺术家的待遇、职称相脱钩呢?我看很难。要不要取消美展呢?我看更难。因为,目前仍然找不到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的艺术评价体系。”
“现在条条大道通罗马,美展已经不是衡量艺术家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真正有实力、有底气的艺术家不会太在意有没有参加美展,而是否在美展中斩获佳绩,也丝毫不影响他的声誉与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