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国际单位·南都艺术沙龙”,是广州文化新地标时代·国际单位与南方都市报携手打造的品牌活动,邀请艺术各界精英畅谈创作之旅。
作家马伯庸到底有多红?看看11月29日下午他做客“时代国际单位·南都艺术沙龙”现场就知道了。超过200人赶到现场一睹他的风采,演讲台下数十人席地而坐。
1980年出生的马伯庸(笔名),出生于赤峰市,成长在桂林,上海上学,曾经留学新西兰4年,当前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2005年,马伯庸以三国为背景的谍战小说《风起陇西》出道,将真实的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以不曲解、不破坏史料为前提,描绘不见于正史的普通人真实生活。2010年,马伯庸的《风雨〈洛神赋〉》获得了人民文学奖。
11月29日,马伯庸的讲座主题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五德终始说”。朝代“德性”学说被他称为“操作系统”。从春秋开始,统治者发现当时学说不足以满足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要求,需要升级,于是从春秋时起,不断有人投身到这套系统的开发中,直到袁世凯的“洪宪”新朝,都沿用了“五德”学说,数千年产生一段段逸闻趣史。
讲座后,马伯庸回答了众多粉丝关心的问题。与眼下某些喜爱谈历史的当红网络作家不同,他对读史和读书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A
谈鉴史
只信原始史料
“10年前我在一个论坛上跟人争论马可·波罗的事,有一个人驳不过他,我灵机一动,就跑到国外的网站上写这个故事,第二天直接引用那个链接,说你看,外国人说是这么回事。”在斗嘴中抖过机灵后,马伯庸要求自己一定要查原始史料。
至于史料的甄别和选择,马伯庸的判断就是孤证不立,如果只有一条证据,尽量不要采用。其次是史书的来源,《史记》肯定比民间的野史可信。
谈读书
看书看得杂
在读者眼中,马伯庸相比其他作家,一大特点是知识渊博,但他没有接受这一“美誉”,称自己只是看书看得杂。“我脑子里存储的不是知识,是一个超级链接库。”写作时再根据这些点按图索骥,只要脑子里有一个坐标,按照整个坐标深入了解就够了。
为什么能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其实我不闲。”马伯庸的读书之道是随身带着手机、kindle和iPad,有空就看一点。
C
谈写作
坚持比天分重要
这么多年来,马伯庸尽量保持每天4000字的写作量。“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坚持比天分重要。”
现场有粉丝向马伯庸追讨他承诺的“稿债”,马伯庸表示,《古董局中局》第三部今年9月份就已交稿,现在已经开始在写第四部了。马伯庸透露,现在他的作品,电影、电视剧改编都在谈判和筹备中,何时面世心里也没有底。 南都记者 陈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