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茜
年过七旬的汪大文着一席红色的羊绒中装,坐在一桌子的砚台前边,两鬓斑白,笑靥如花。作为不多的女画家,她曾师从沪上书画大家钱瘦铁、唐云、程十发。
很多人羡慕她拜的老师个个是名师,这与她的家庭出身密不可分。汪大文的母亲是上海美专第一届图案系毕业生,父亲年轻时从事摄影。父亲豪爽、好客,家中常常高朋满座,像钱瘦铁、唐云、江寒汀等都是往来汪家的常客。
汪大文形容自己的第一位恩师钱瘦铁是一位义士。据汪大文介绍,卢沟桥事变后,钱老不惜在日本典衣当物,秘密将郭沫若从东京送到神户登轮回国。事后钱老被捕,在法庭被要求下跪时,他断然拒绝,拎起要他画押的铜墨盒向法官头上砸去,结果被判四年徒刑,后被驱逐出境,永不能踏上日本国土。
她能拜钱老为师,缘于父亲一次偶然的撮合。1956年汪大文14岁,钱瘦铁已经60岁高龄。“我坐在客厅一角临一张山水画,一位老人走过来用吴语口音说了一句‘画得倒蛮好’。我父亲听了极高兴,即问铁老:‘能收这个学生吗?’又对我说:‘这是位大画家呀。有福啦。’”钱瘦铁答应收汪大文为徒,汪父就在上海 ‘洪长兴’饭店请了一桌酒菜,还要行拜师礼。“记得当时来的客人有董天野、张雪父、谢稚柳……我跪下向钱瘦铁老师磕头。”以后每周日,汪大文都会坐有轨电车叮叮当当穿过外白渡桥到钱瘦铁家中学画。
汪大文的一方印文为“大文”的自用印,即是恩师钱瘦铁所刻。钱瘦铁在为汪大文刻章时,还发生了一件颇有趣的事情。原来汪大文小时候常生病,算命先生说她命里缺水,为其取名汪大汶,但还是不断生病。后来钱老在为其刻章时,他说汪字有水,汶字有水,水太多了,取名汪大文吧。说也奇怪,改名之后好像病少了些,汪大文这一姓名也从15岁那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钱瘦铁后来又亲自撮合汪大文拜唐云为师,这在传统师门观念中亦是不简单的事。“有一天,钱老师对我说,你学了山水,再去向老唐学花鸟,他的画,花卉中没骨用色法,我有时会用在我的山水中。”汪大文说。钱瘦铁亲自提议,唐云哈哈大笑。第二日汪父送了一坛泥封的老酒给唐云,汪大文成了唐云的入室弟子。
汪大文形容唐云为侠客。“唐先生那时40岁出头,他做人很潇洒,书桌是自己设计定制,中间只留可画三尺画的空间,两边均是他的玩物, 如砚台、墨、纸镇、茶壶、印盒、竹刻……我称这些为他的玩具。”
每天早上九时后等唐云先生起床,汪大文就从唐家亭子间上了古文课后转上一个短短的楼梯到他的画室,给他收拾画桌、换水、磨墨、铺纸,这都是入室弟子要做的事情。十时左右客人逐渐来了,唐云先生朋友很多,汪大文记得的就有石瓢和尚、徐素白、沈智毅、王壮弘。“他画室椅子不多,椅子上全堆了纸,客人多的时候几乎都是站着聊天。”
唐云喜欢把自己的玩物拿出来供大家赏玩,有些砚台是放在他的床下,汪大文就按吩咐爬到床下去取砚台。“唐先生玩砚,找到一块砚石,他自己作诗,然后请徐素白、沈觉初等他的朋友们刻砚,注重的是这样一个玩的过程。”唐云亦教她识砚研磨的方法,“唐先生教我们墨磨的时候要平,不能磨斜了,斜掉墨就难看了;磨的墨不能够粘到砚台的边沿上;砚台质地也一定要好,砚台粗的话毛笔很快就坏了。”汪大文说,之所以如此注重研磨,因为研磨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画画前要先静下心来慢慢地磨墨。
汪大文说,在唐云先生那里学习,其实就是玩,学习唐云先生玩物的过程,这些经历塑造了她的喜好。汪大文好砚,除了受家庭熏陶,多半缘于唐云的影响。
汪大文收藏的砚台中,有两方砚台是他父亲留下来的,其中一方是清代竹节砚。“唐老师来看了非常喜欢,他看得仔细。唐先生对我说,这方砚台刻工好,包浆好,砚盒和砚刻工融合一体。用完后用洗脸剩下的水来洗砚台,砚台就会很滋润。”汪大文说她从14岁开始写字画画都用这方砚台,砚池微凹,当时还在想,等自己用它到50岁的时候,砚池这个地方大概还要凹下去,转眼已是70多岁的老太了,不过这方砚台后来舍不得用。
另一方砚台是明代的澄泥砚。“唐先生在我家里画画,我给他磨墨,磨完后就把墨放在上边,结果墨粘在上面,拿下来的时候砚台就粘一块了。唐先生就质怪说,‘好东西到你手上,你看一点不小心的’这句话使我惭愧不已,以后再也不敢发生这种现象。”这方砚台还有一个原配的盒子,盒盖上是由程十发画、徐素白刻的朝鲜族小女孩,头上顶着一个鱼缸。题款为“壬子九月重阳后三日,为大文藏砚画小品,十发题,素白刻, 大文之砚”。
谈及此不得不提汪大文的第三位恩师程十发。1960年由唐云和上海市少年宫推荐,汪大文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程十发的弟子。汪大文形容程十发为一名智者,充满智慧。“当这方砚台跟着我进入中国画院,被程十发老师看到了,他说:‘这是好砚台,我来画。’他给我画了盒子,画完以后请徐素白刻。”汪大文说。
真正意义上属于汪大文的第一方砚台,亦是1976年跟程十发先生去安徽歙县时所得。当时安徽的制砚大师方建成送了汪大文一方歙砚,砚池旁刻着一头水牛。程十发见了,信手拈来就写下一首诗,“对牛弹琴,何知牛不入耳,对牛研磨,以牛为知音,清水一泓,牛我共居”在场的另一位刻砚大师冯国文将文刻于砚台上。“程老师这个人跟唐先生他们都一样的,这些文人随手都可以写跋题诗。” 这方砚后来成为汪大文的第一方砚台,跟随她几十年了。
汪大文说,她从小在老师那里学到的是传承。哪怕现在藏砚也是玩一个过程,找一块好石材,请朋友们一起做,将其变为一件艺术品,最重要的是其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就像当初唐云先生边上有徐素白、沈觉初一样。”■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我说过我不是收藏我是玩,玩过程。我们从小在老师那里学到的是传承。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家里传下来的一方清代竹节砚。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佛在空中”砚,它给人一种感觉,就好像你看到宇宙里面,人对太空宇宙最不了解,将宇宙缩小到砚台里,可以看到很多,觉得人渺小,有很多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找到一个好的石材,请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做,把它变成艺术品,我们只是玩一个过程。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购买,朋友赠送。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三四十方,还在继续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我不是收藏家,我是画画的人。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在于玩的过程,过程开心。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这不可能出现赝品。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传承,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