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博物馆就是观众喜欢的博物馆
——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
本报记者 翟 群
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其区域龙头地位和示范作用正日益凸显。重庆市的博物馆事业如何与其城市定位相匹配,如何立足地域文化资源,打造观众喜欢的博物馆?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
展览陈列
全面展示地域特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有大量库区文物需保护,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复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我们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区域中心博物馆,紧紧围绕三峡文化、巴渝文化、城市近代文明和抗战文化四大文化资源,策划推出了‘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和‘抗战岁月’4个基本陈列,开创了综合性博物馆不采用通史做基本陈列,而用凸显地域文化做基本陈列的先河。” 程武彦告诉记者,在固定展览方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结合馆藏特色优势,策划推出了“历代书画”“历代瓷器”“历代钱币”“汉代雕塑艺术”“李初梨捐献文物”“西南民族民俗风情”6个专题陈列。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年来推出和引进了多个高质量的展览。引进了如“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等一批高质量展览;并与南阳汉画馆和徐州汉画石艺术馆联合举办了“大汉气象——中国汉代画像艺术展”、与四川博物院联合举办了“扬州八怪书画展”;根据馆藏特色举办了多个原创展览,如年画、鼻烟壶、古琴等专题展览;此外,还先后到匈牙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举办了“馆藏19世纪——20世纪中国近代书画展”“自然的吟唱:馆藏花鸟画精品展”“乡土圆梦——馆藏中国农民画展”等展览。
程武彦告诉记者,201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采取“自己创、联合办、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展模式,举办30余个各类展览。其中,围绕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举办“巴蜀的怒吼:川渝人民对抗战的贡献展”等7个原创展览;拟定引进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等5个国外展览。
社教活动
给观众最好的体验
2010年以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了以馆藏文物和区域文化特色为依托的教育文化系列活动,其中“手心的遗产”“走近远古”“神奇殿堂”“英雄城市”等活动为观众带来了新奇体验,改变了很多观众对博物馆的传统观念,更多的年轻观众主动来到博物馆参观、休闲和体验互动。“通过实践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资源集约化、教育平台化、活动多样化、项目品牌化’的社教理念。” 程武彦说,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博物馆教育将更加淡化施教者的身份,以平等身份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博物馆的体验中来。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和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等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了弘扬、传承、展示好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立起了一套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藏品体系、展陈体系、研究体系、社教体系、文化产品体系。“通过接受捐赠、移交、调拨、馆际交流等方式,陆续征集三峡文物4万余件,包含三峡历史文物、三峡移民见证、三峡工程资料三个类别,其中的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青铜虎钮錞于、青铜鸟形尊、乌杨汉阙、偏将军金质印章等珍贵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程武彦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发挥三峡文物的公众教育作用,展示其独特影响,策划的“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赴三峡库区进行巡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人才立馆
建设观众喜爱的博物馆
随着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博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才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博物馆发展的未来。” 程武彦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制定了“事业发展、专业方向、学术平台、科研立项资助”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办法,以吸引有志于文博事业的人才。目前已引进博士9名,硕士29名。
程武彦告诉记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先后制定了“学术成果奖励办法”“课题补助办法”“攻读学历学位管理办法”等政策,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作为成才”的氛围。引进的博士、硕士中,目前有2名晋升为研究员,6名晋升为副研究员,有7名成为博物馆中层干部,在业务和管理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我们的待遇还不是很优厚,这给我们栓心留人提出了现实挑战。为此,我们坚持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交心暖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著书立说、申报课题、参加高层学术会议、参加高峰论坛、参加学习培训等,让他们觉得在博物馆工作有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宿感。”他说。
在谈到心目中理想的博物馆是什么样时,程武彦表示:“我心目中理想的博物馆,就是观众喜欢的博物馆,也就是让更多观众‘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还想再来’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环境友好、雅俗共赏的空间里,心怀不同期待的观众可以选择享用博物馆提供的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服务项目等各类博物馆文化,从而使他们心智受到启迪、情感找到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