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茜
望江是安徽省安庆市所辖的一个县,古雷池所在地,古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讲的便是此地。通往望江的交通并不便利,四通八达的动车甚至还通不到安庆市,来人只能从合肥出发,再经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方才到达望江。
詹亚彬是望江县供电所一名中层员工,他在收藏氛围并不浓烈的望江县坚持收藏了17年,从当初的26岁到如今43岁。据他介绍,整个望江像他一样执着于收藏的人并不多,掰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望江境内有两个文化遗址,分别是6000余年前的汪洋文化遗址和黄家堰文化遗址,但是没有古玩市场,民间的藏家要淘古玩须到五六十公里外的安庆古玩市场,但生意不太景气。
詹亚彬的父亲是一位老教书先生,喜欢书法。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詹亚彬从小也练习书法,其后迷上了收藏,中学开始有过四五年的集邮历史。
1997年,一位在中国南方城市从事收藏的朋友与詹亚彬闲聊,跟他讲了几个算收藏圈中“捡漏”的故事,给詹亚彬留下了初步印象——“搞收藏发财”。詹亚彬在电力系统有着稳定的工作,但是内心难免跃跃欲试,“一开始投入不大,只在望江周边农村跑跑,收了十几件青花瓷。”朋友看了他的藏品告诉他说,“东西是老东西,但是没有什么价值,全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民窑普品,这种日用品,农村存世量很大”。此次经历之后,詹亚彬想着要恶补一下自己的知识,经常在周末赶往安庆、合肥去淘些文物、艺术品方面的书籍。
1990年代末詹亚彬被调到离城区20公里的乡镇供电所当所长,那时农村正好在搞农网改造,需要经常跑农村,有了这样的便利条件,詹亚彬借机把整个农村都“翻”了个底朝天。他的太太同为供电系统的员工,因为痴迷收藏詹亚彬没少挨训。“她说收藏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干的事,叫我年纪轻轻不要把自己荒废了。”
詹亚彬说自己没少遇到过赝品和挫折,比如经常遭遇在老宅子里“埋地雷”的,“将假货放在农村比较贫困的人家里,然后领着我们过去,编一个传奇的故事……我们在本地出手还算大方,我在1998年的时候花2000元钱收过一个玉器,拿回来看是不对的,那时候的2000元很值钱了,工资都没这么多。”
“望江地方小,圈子更小,有一段时间藏友间弄得很不愉快,大家勾心斗角的,不是相互促进,而是彼此拆台,失去了收藏的乐趣。”“很多玩收藏的人都跑到大城市去了。”詹亚彬说。他知道近几年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他倒是很想跟外边的藏家们交流切磋,融入更为高端的收藏圈子,然而望江闭塞的交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令他只得偏居望江一隅,坚持收藏,落寞又略显固执。
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几年,2010年前后与一位藏友的偶然接触与结识,改变了詹亚彬的收藏节奏。他从这位藏家手上接手了一批据说是从辽宁沿海海域由渔民捕捞上来的海捞瓷,他相信其中包括名贵的汝窑瓷器和明早期的釉里红铜红釉……他认为这可能是他一改收藏层次的一个重要节点。詹亚彬一方面很想将藏品来路说得尽可能详细,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说服力;一方面又讳莫如深,他认为自己虽然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但是民间收藏地下文物毕竟还有很多不能够拿到台面上说的事。
“因为《文物法》的规定,中国民间的私人藏家或多或少都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都存在一些困惑。”詹亚彬亦不例外。他说自己只收藏出水的文物,不收藏出土的,“流失在民间的出水瓷比出土瓷还要多,很多是从公海出来的,比起出土的相对好一点。”这是他对于自己收藏的一种心理安慰。望江县城的生活非常宁静,詹亚彬说,自己一家三口的生活算得上美满,收藏只是作为自己的爱好,绝不愿意因为收藏而毁掉宁静的生活。■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受朋友影响。几经反复,终于迷恋上了古瓷文化。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望江周边农村收过来的一对小嫁妆瓶。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明早期釉里红、铜红釉和北宋汝窑。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取之于民间,回馈给社会。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早年淘当地的老宅子,后通过外地藏友交流。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六百余件,精品百来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自认是“草根”收藏家,经济上的穷光蛋,精神上的富翁。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修心、养性。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收藏的前六年基本在赝品和挫折中挣扎。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可以部分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