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张军平1953年生,保定高阳人,现居保定。
我的祖父张树芳先生早年是北京著名的篆刻家。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活工作在北京(当时称北平),他与北京书画篆刻界的名家齐白石、徐悲鸿、张志鱼、叶浅予、徐操等人是很好的朋友。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祖父在北京已是很有名望的篆刻大家了,他的篆刻、竹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拜在篆刻大家门下
祖父张树芳,字滋园,号簠庵,1899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镇一个富裕的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在上私塾时就对书画篆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在二十岁左右就毅然放弃家中较富足的生活,只身独闯京城,拜在享有北派篆刻大师、竹刻第一人的张志鱼先生门下,在位于北京劝业场三楼张志鱼先生创建的“寄斯庵美术社”学习篆刻、竹刻艺术。由于祖父学习刻苦加上艺术天赋,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已很有名望。1934年他集古人印谱编辑出版了《簠庵集古印存》,此书是张志鱼先生的印谱,齐白石先生题词,由我的祖父编辑并写后记,书中多有为当时诸多名人如张大千、张学良、宋哲元、孔祥熙、宋子文、尚小云、胡宗南等治的印。
张志鱼先生一生刻扇骨8000余把,刻印章无数,因此他的弟子们的名号都带竹字头,并均由他亲自赠之。祖父作为张志鱼先生的掌门大弟子,由于造诣深、名气大,许多名流都慕名求其刻章和刻扇骨。
祖父曾为齐白石、徐悲鸿、张学良、郑孝胥等人刻过印章和扇骨。1936年祖父与齐白石、郑孝胥、齐振林、徐操共同为张学良创作过一把竹折扇,扇子的一面是齐白石先生画的紫藤。
与徐悲鸿齐白石交游
由于祖父早年逝于北京,高阳旧城家中没有留下他的一枚印章和半把扇骨。据我的父亲生前回忆: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阳旧城家中存有许多书画名家赠给我祖父的书画,其中印象较深的有齐白石先生的《牡丹图》、徐悲鸿先生的《骏马图》、叶浅予先生的《柴门鸡犬》、《同颓垣》等,另外还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四条屏。但因年代久远和战乱,加之父亲和二叔、姑姑等人先后参加抗战和解放战争而远离家乡,那些珍贵的字画早已不知去向。
据我现在87岁高龄的二叔父张蒲英回忆,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曾在北京跟随我的祖父一起生活学习过一段时间,曾在北京虎坊桥小学和私立豫章中学上过学。
二叔还回忆了祖父与齐白石和徐悲鸿交往的两件事:一次,齐白石先生来家中取他自撰诗意画稿,由我祖父刻的竹折扇骨,见面后祖父让我二叔称齐白石先生为师爷,并给齐白石先生磕了头,二人在客厅饮茶聊天时,齐白石先生取出一幅国画《渔柳人家》赠给了我的祖父。还有一次,我的祖父应徐悲鸿先生之邀到其居住在西单牌楼不远的家中看画,在徐悲鸿先生家的画室,见到墙壁上挂着一幅未完成的巨幅油画,画中人物多为裸体,有的人手中拿着镐头之类的工具,用力地刨着山石,这幅画名为《愚公移山》。另一面墙壁上挂着的油画为《田横五百士》,画中人物是执刀握剑的一群穿古装的人。
可惜的是,祖父1937年7月突发急性盲肠炎,当时正值卢沟桥事变,日本军队侵占北京,他所住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躲避日军的侵害纷纷逃离。祖父在这种情况下不幸病故,享年39岁。他英年早逝常令人痛惜。
祖父去世后,由于战乱和交通不便,我的祖母和我未成年的父亲等人均未能前往和亲人见上一面,一直心怀内疚。祖父虽然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但那精湛的篆刻、竹刻艺术能够流传于世,是他对我国篆刻、竹刻艺术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