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除麻雀之外的鸟了?”这是沈玮见到记者后问的第一句话。对话的背景,是沈玮画的一只朱鹮,站在都市的沙尘暴中孤独回望。沈玮这次在上海大韵堂展厅中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延续了这一视角:即以鸟类自身的目光、以正宗宋元院体工笔的手法、整体淡化的色调,辅以哲学般的构图思考。这在目前以浓墨重彩、创作手法当代化、整体已经抽象虚无的新工笔画中,算得上 “另类”。虽然工笔花鸟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沈玮笔下的花鸟画,还是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而沈玮的作品,也由于其在工笔画思想和技法上的创新,获得了多家艺术机构和美术馆的收藏。
严谨扎实的学艺之路
沈玮曾先后在河南大学美术系、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她接受了美术学院严格的现代绘画基础训练,早期大量摹古,尤其是对宋、元时期的山水、人物、花鸟临摹较多,中国传统绘画基础较为扎实。
沈玮坦言,“传统的东西,特别是宋元绘画”对她影响较大。每次对宋元作品的临摹,都是一次提升,每一遍都是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解读。然而,沈玮并不满足于这些,她长时间的游离于传统宋元绘画与自我实验的痛苦思索中,尝试着突破与创新。
沈玮的作品,画面背景施色多呈灰蓝色、灰黄色等偏冷色系,显得庄重而忧郁。在巨幅作品《栖》中,散落有致的39只鹬鸟栖息在灰蓝色的岸边,脚下是大小不一的深蓝色鹅卵石,动作整齐划一,群居却又显得如此孤独;《三思》中那横置树干上站立的三只白鹭,美丽的姿态和白色的羽毛上覆盖着一层冷冷的蓝色。沈玮在这些作品中营造出了一份“虚静”之美,以此寄托心绪,涤荡心尘,使传统的工笔花鸟画散发出了时代的气息。
朱鹮赋予的生态启示
《家园系列》是沈玮在花鸟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她的多幅作品中,可以看到站在生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上的美丽鸟类——朱鹮。对此,沈玮说,这是一种缘分。酷爱赏鸟的沈玮机缘得见濒危鸟类——美丽的朱鹮,她拍了很多图片。朱鹮对生存环境特别挑剔,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朱鹮的悲惨境遇(全球仅存不足一百只)也使得沈玮从以前单纯绘画中跳出来,她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有她和少数人这样爱鸟,应该让更多人意识到,不仅是朱鹮,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我们身边已经没有多少鸟类。沈玮觉得,目前的环保更多的是关注空气和水,甚至也有很多关心小猫小狗,但对于鸟类,人们关心得似乎不够。因此她决定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现代社会中鸟类的困境。
沈玮面对目前鸟类“无家可归”发出的感慨开启了她将珍稀鸟类与都市风情结合的新风格。沈玮在自己新的作品中开始加入她对当下生存语境的一种强烈反思。在新作品中,除了画面依然呈现沈玮作品所特有的宁静氛围,而在情景描述、构图、绘画元素等氛围的营造上,不难看出沈玮的花鸟画在表述语境上没有完全沿袭现当代精英花鸟画家的美学观点,在格局、题材和观念上突破了花鸟画大多局限于对客观描绘的唯美追求之小情小调,而是以其独特的创作语汇,通过美好、理想、隐喻的东方文化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状况的反思。
经历了几年的实践后,沈玮的花鸟画以更成熟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与它们原先身处枝繁叶茂的自然美景中不同,这些禽鸟栖息之地变成光秃秃的树干、或是干涸的水潭,又或是冰冷的木板、断壁;画面的整体色调也一改艳丽富暖而显得荒寒、阴冷,空寂、凄美;画面上的禽鸟的状态,不再左顾右盼,而基本上呈直立、困顿、入眠之状,即使是那些睁着眼的,也似乎充满忧郁与孤独。
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讲求“来自于传统,不拘泥于传统”。这也是沈玮几十年的亲身体验。对沈玮近期作品的品读,明显感到作品中艺术家的主张单纯而清晰,语境现代而随心性,作品充满了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的大美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