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记者 江粤军
日前,雕塑家许鸿飞包括手表、墨镜、皮带、香水、丝巾在内的“肥女人”艺术衍生品在米兰的意大利媒体协会中心总部发布,引发了人们对艺术衍生品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
数据显示,内地艺术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与英国泰特美术馆商店年销售额3亿~5亿元人民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年销售额5亿~7亿元人民币相比,似乎内地的艺术衍生品市场有着广阔的生长空间。然而,路该怎么走?却值得深思。
艺术与生活割裂
难有创意衍生品
从国外的经验看,衍生品是艺术品价值再拓展的一条很好的渠道,但为什么内地的艺术衍生品市场至今仍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许鸿飞认为,这跟艺术家本身大有关系。
“要让艺术衍生品风靡社会,艺术家本身也应该是生活家。国外的艺术家,常常能将艺术和生活融合到一起,因此开创出具有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衍生品。内地的艺术家大多只为艺术而艺术,没将生活融进作品,也没有将艺术融进生活,生活与艺术割裂开来,因此很难带动起一种生活、时尚的潮流。如果中国的艺术家都很有生活气息,很有个人品味,肯定会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艺术衍生品的开拓中,做出有创意的产品。”
许鸿飞告诉记者,他的这一系列艺术衍生品,就跟他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他自己本身就很喜欢手表、香水,走到世界各地,总要看看不同风格的手表;无论到哪个国家,也都会买回一箱香水,喜欢闻不同的香型,研究各种品牌的包装设计,探讨瓶子的风格与香型之间的关系,这样渐渐产生了做“肥女人”艺术衍生品的念头。
而在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看来,内地艺术衍生品市场潜力未被很好开发,是因为大多数艺术家还没想清楚。“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必须得到创作者授权。但现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规定还不甚明了,如何委托、落实都不太顺畅,所以艺术家们都比较谨慎;另外,很多设计师对这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艺术品与产品之间可以完美结合,推动力度不够。就说我自己吧,目前也有少量作品运用到茶具、丝巾设计中,但还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尝试,尚未进行深入挖掘。我想,要真正做好艺术衍生品,必须要有整体构思,要对品牌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委托专业的设计师来做才行。”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则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他看来,西方人购买艺术衍生品,是因为原作本身虽然难以得到,但他们认为通过购买衍生品,也可以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发生关系。这就有如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炫富或装点门面,而是要跟这一品牌的文化理念获得对接。而由于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尚未成熟,大家还没有形成与艺术家建立某种关系的心理认同,因此总要问,为什么一件产品印上某个作品的图案,就要比普通的产品贵那么多?
市场潜力可期待 但前景难预测
内地艺术衍生品的价位普遍偏高,在高鹏看来,其实也跟公众的不认同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如果公众都很愿意购买艺术衍生品,生产成本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大家也就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衍生品。像国外的美术馆,以他们的收入水平来衡量,艺术衍生品的价位并不高,一般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现在的问题是,内地很多艺术衍生品虽然做得不错,但由于量不够大,单价必然就会比较高;单价一高,又导致公众望而却步,因此,陷入一个比较被动的循环中。”
因此,高鹏认为,美育非常重要——只有当整个社会的普遍审美追求达到一定程度,相关的艺术产业才会有依托,才能真正形成。“当人们真正愿意、向往跟艺术家发生关系,而不是单纯将衍生品当成一个功能性的杯子时,市场就会日渐成熟。”
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的年销售额已经达7亿元新台币,曾在中国台湾考察过一年的高鹏就认为这得益于台湾地区的美术基础教育起步比较早,做得比较好,人们对艺术、对艺术家的认可度很高,因此,社会对艺术衍生品的接受度也高。“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几任院长都是博物馆界的营销专家,他们非常清楚如何用营销的方式来推广艺术。受众的相对成熟和管理者的前瞻意识,都使得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所以,尽管一直有报道称内地的艺术衍生品具有非常可观的市场潜力,但什么时间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高鹏觉得难以预测,现在能做的是努力进行教育、铺垫。“就像网购一样,这几年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但之前各家电商都做了近十年的准备。艺术衍生品也一样,推动这一产业发展的工作要努力去做,唯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市场才会成熟,才能呈现良性发展。”
作品要跟设计对接
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完美衍生,获得社会认可?
许鸿飞认为,只有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广泛的社会接受面,这样带出来的衍生品才能被普遍认可,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如果艺术家没任何名气,即使衍生品用土豪金来做,估计也很难产生什么影响。
许钦松则谈到,艺术衍生品有其选择性,并非所有作品都能拿来衍生,譬如有的作品主题过于严肃,本身就难以被再创作。而有的作品色彩构图引人注目,做衍生品就相当合适。另外,许钦松还强调,用于衍生的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经典性。消费者是带着对原作的特定感情来购买衍生品的,因此经典作品才更有转化的可能。像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梵高作品《向日葵》,就被广泛运用于茶杯、雨伞、旅行袋或服装上,人们是怀着对该作品的敬仰、喜爱来购买其衍生品的。
同时,许钦松认为,衍生也是再生的过程,必须有设计理念在其中,这是最本质的要求。“作品一定要跟设计有接入口,衍生品能达到将艺术元素放大的效果才可以,不能随便从一张作品中抽取某个部分,就拿去做所谓的衍生。”因此,他不太认可那种将作品进行批量仿真复制的衍生法。“丝网印刷对扩大作品销售确实有好处,很多人买不到原作,会觉得拥有一张复制品也不错,这么做迎合了普通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但优秀的作品因其稀缺性,人们总会带着仰望的目光来看待它,就像蒙娜丽莎一样,人们涌到卢浮宫去,就是为了一睹原作所散发出来的动人气息,如果其高仿品随处可见,那作品的含金量就会被稀释,人们很难再带着崇敬的心情去欣赏它。这就像在剧院里欣赏芭蕾舞,特定的场景下给人带来一种高雅的享受,如果为了让更多人都能看到芭蕾舞,将其放置于广场上表演,效果就失之千里了。”
许鸿飞也认为,真正的衍生品必须以原作为依托又别开生面,在设计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并配以完美的工艺。“有的雕塑家将原作缩小了批量卖,以为这就是艺术衍生品,实际上是‘误入歧途’。本来雕塑作品十件以内都是原作,现在满街都是小复制品,那不是自己冲击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