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7月18日报道,首都核心区的千余条胡同街巷,有很多都为人所熟知,如南锣鼓巷、史家胡同等,古老的胡同肌理保留至今。然而,多年来,平房院落私搭乱建、违规经营、脏乱差等问题凸显,胡同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前不久,我闲住在北京三环,经常与其他中外游客一样,去南锣鼓巷一带胡同转悠,虽然胡同还算整洁,但只要走进一些四合院,看见院内残破不堪,私自搭建也颇多,即便与慈禧太后来往密切、砖雕精美门楼外标注清代某位将军的宅院也是如此。
看着历史建筑这般光景,感到实在可惜。既然保护这些古建筑在资金等方面有困难,有关方面能否借鉴浙江金华经验,让具有资质的人认养?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在民间散落着不少历史建筑。由于历史建筑的维修、养护成本极高。市政府规定历史建筑认养分就地认养与异地迁建认养。通过认养保护人申请,经文物部门对认养保护对象进行评估,有就地保护条件的,就地认养;不具备就地保护条件的,由政府提供地块,采取异地迁建认养办法予以保护。历史建筑及遗存,其土地及房屋产权归国有,但认养保护人有最高不超过30年无偿使用权。历史建筑的迁建、维护费用都由认养人自己“埋单”。
通过出让使用权,让老房子“养活”自己。这一市场化操作的认养办法,受到许多人士的追捧。
这些颇为成功的经验,有关方面能否结合实际借鉴?个人认为,胡同里的古建筑是老北京的历史文脉,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宝贵旅游资源,当然不易迁建,就地认养最为妥当。认养之后,在文物保护部门严格的监督之下,进行原汁原味的修缮。当然,认养与修缮之后,适当让原住民迁回居住,并且整治胡同环境。原住民、历史建筑与胡同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可或缺。这样的话,宝贵的旅游资源胡同岂不是安然无恙?王建国(江苏市民)
(原标题:如何让胡同不消失)